《三河县送三公子回通州读书》全文
-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唐之淳的《三河县送三公子回通州读书》描绘了一幅送别场景。前两句"书生且逐三军去,公子还归八鲁庄",以豪迈的笔触,将读书人与军事行动相联系,暗示了学子们虽为书生,但胸怀壮志,愿意追随军队建功立业。"三军"可能象征着广阔的疆场或国家的军事力量,而"八鲁庄"则可能是公子们的故乡或读书之处。
后两句"灯火夜窗联句坐,惟应说著到渔阳"进一步描绘了朋友们在夜晚围坐窗前,对灯联句的情景,他们的话题围绕着未来的征途,特别是可能的边塞之地"渔阳"。这不仅体现了他们的学术交流,也暗含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边关烽火的想象。
整首诗通过送别和联句的细节,展现了士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知识与责任的追求,以及对国家时局的关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人文情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六一堂
□□□□法,□□□□□。
□□□□□,□□□雪人。
□□□□照,□□江汉炳。
灵□□物□,生五色虎□。
□山□长□,□□□□□。
□简三□秩,满□中□□。
然囊衣度云,栈□□□与。
七贤□襁负,中□□金产。
菩萨蛮慢
晓莺催起。问当年秀色,为谁料理。
怅别后、屏掩吴山,便楼燕月寒,鬓蝉云委。
锦字无凭,付银烛、尽烧千纸。
对寒泓静碧,又把去鸿,往恨都洗。桃花自贪结子。
道东风有意,吹送流水。
谩记得当日、心嫁卿卿,是日暮天寒,翠袖堪倚。
扇月乘鸾,尽梦隔、婵娟千里。
到嗔人、从今不信,画檐鹊喜。
感旧
逝水日已远,愈觉别恨重。
岁月不可留,又已闻鸣蛩。
故衣馀手泽,见肘未忍缝。
遥知春去后,飞花散无纵。
游魂定何依,马蹄隔千峰。
谁与持麦饭,一洒冢上松。
凭高酹觞酒,聊以写我胸。
彭殇同所归,百岁还相逢。
但留一寸心,不愧三尺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