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八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曾纪泽联》
《挽曾纪泽联》全文
清 / 黄凤岐   形式: 对联

平生慕张骞介子之流杖策燕云,一识已如封万户

世臣乃砺山带河所系,殒星惊楚望九原谁复起斯人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楚望(chǔ wàng)的意思:楚国的人向往着远方。

介子(jiè zǐ)的意思: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往。

九原(jiǔ yuán)的意思:指九个原始的草木丛生的地方,也指原始的状态。

平生(píng shēng)的意思:指一个人一生的时间。

山带(shān dài)的意思:山带是一个描述山脉相连的意象,用来比喻一个地区或一片区域的自然环境。

世臣(shì chén)的意思:指在世间担任重要职务的臣子,也泛指在某个领域或行业中卓越的人才。

斯人(sī rén)的意思:指某人的品德、才华、风范等超出常人,令人敬佩和仰慕。

万户(wàn hù)的意思:形容人口众多的家庭。

燕云(yàn yún)的意思:形容人才出众,有非凡的才华和能力。

杖策(zhàng cè)的意思:指用手杖敲打马儿,以激励其快速前进。比喻用各种手段鼓励、督促他人努力进取。

之流(zhī liú)的意思:指某种特定类型或群体的人。

砺山带河(lì shān dài hé)的意思:指在山上磨刀石,河水流过,比喻学习刻苦,不辞辛劳。

鉴赏

此挽联以深情缅怀曾纪泽,将他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其卓越功绩和高尚人格的高度赞誉。

上联“平生慕张骞介子之流,杖策入燕云,一识已如封万户”中,“张骞介子之流”象征着曾纪泽对古代探险家张骞和忠诚勇敢的介子推的仰慕,他像张骞一样,不畏艰难,深入燕云之地,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心。“一识已如封万户”则赞扬了曾纪泽在短暂的一生中,其见识和贡献如同封赐万户般卓著,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巨大贡献。

下联“世臣乃砺山带河所系,殒星惊楚望,九原谁复起斯人”中,“世臣”是对曾纪泽作为一代重臣身份的肯定,暗示他在国家和民族利益上所承担的责任。“砺山带河所系”形象地描绘了曾纪泽在国家和民族命运中的重要地位,如同山河一样稳固不可动摇。“殒星惊楚望”则是对曾纪泽逝世时震惊四海的描述,如同陨落的星辰,让楚地的希望为之黯淡。“九原谁复起斯人”表达了对曾纪泽无法再起的遗憾和对他的深深怀念,九原象征着逝者安息之地,这句话意在强调曾纪泽的不可替代性和对后世的影响。

整体而言,这副挽联通过对比和比喻,既赞美了曾纪泽的个人品质和历史贡献,也表达了对他的深切哀思和崇高敬意。

作者介绍

黄凤岐
朝代:清

猜你喜欢

稍秋晓坐阁,遇舟东下扬州,即事寄上族父江

虎啸山城晚,猿鸣江树秋。
红林架落照,青峡送归流。
归流赴淮海,征帆下扬州。
族父江阳令,盛业继前修。
文掩崔亭伯,德齐陈太丘。
时哉惜未与,千载且为俦。
忆昔山阳会,长怀东上游。
称觞阮林下,赋雪谢庭幽。
道浓礼自略,气舒文转遒。
高情薄云汉,酣态坐芳洲。
接席复连轸,出入陪华輈。
独善与兼济,语默奉良筹。
岁月欢无已,风雨暗飕飕。
掌宪时持节,为邦邈海头。
子人惠虽树,苍生望且留。
微躬趋直道,神甸忝清猷。
仙台适西步,蛮徼忽南浮。
宇内皆安乐,天涯独远投。
忠信徒坚仗,神明岂默酬。
观生海漫漫,稽命天悠悠。
云昏巴子峡,月远吴王楼。
怀昔明不寐,悲令岁属周。
喟无排云翮,暂得抒离忧。
空洒沾红泪,万里逐行舟。

(0)

让帝挽歌词二首

泰伯玄风远,延州德让行。
阖棺追大节,树羽册鸿名。
地户迎天仗,皇阶失帝兄。
还闻汉明主,遗剑泣东平。
朝天驰马绝,册帝□宫祖。
恍惚陵庙新,萧条池馆古。
万化一朝空,哀乐此路同。
西园有明月,修竹韵悲风。

(0)

览镜(一作李嗣宗诗)

岁去红颜尽,愁来白发新。
今朝开镜匣,疑是别逢人。

(0)

昭君怨三首

汉道初全盛,朝廷足武臣。
何须薄命妾,辛苦远和亲。
掩涕辞丹凤,衔悲向白龙。
单于浪惊喜,无复旧时容。
胡地无花草,春来不似春。
自然衣带缓,非是为腰身。

(0)

谪南海过始兴广胜寺果上人房(一作过韶州广

零落嗟残命,萧条托胜因。
方烧三界火,遽洗六情尘。
隔岭天花发,凌空月殿新。
谁令乡国梦,终此学分身。

(0)

永泰公主挽歌二首

秾华从妇道,釐降适诸侯。
河汉天孙合,潇湘帝子游。
关雎方作训,鸣凤自相求。
可叹凌波迹,东川遂不流。
舜华徂北渚,宸思结南阳。
盭绶哀荣备,游轩宠悼彰。
三川谋远日,八水宅连冈。
无复秦楼上,吹箫下凤凰。

(0)
诗词分类
劳动 励志 清明节 老师 冬天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诗人
曹唐 孙思邈 王贞仪 马戴 洪皓 刘敏中 吴筠 范当世 陈继昌 赵文 马廷鸾 金涓 陆机 傅玄 李绅 施闰章 刘宗周 沈佺期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