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当万里客,归及三年新。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餐食(cān shí)的意思:指吃饭和食物。
赤地(chì dì)的意思:指没有任何遮掩或保护的地面,形容非常贫瘠或毫无遮蔽的情况。
脆响(cuì xiǎng)的意思:形容声音清脆响亮。
得时(de shí)的意思:把握时机,及时行动。
豆荚(dòu jiá)的意思:指豆荚中的豆子,比喻事物内部的内容或核心。
风餐(fēng cān)的意思:指在风雨中吃饭,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艰苦度日。
故吏(gù lì)的意思:指曾经在官场上有过往的官员。
浩荡(hào dàng)的意思:形容气势宏大,浩大雄伟。
河堧(hé ruán)的意思:形容水流湍急,声势浩大。
何适(hé shì)的意思:指行为举止得当,适合情况
何当(hé dāng)的意思:何时;什么时候
黄尘(huáng chén)的意思:指黄色的尘土或沙土,比喻战乱、动荡或纷乱的局势。
加餐(jiā cān)的意思:指在正常的饮食时间之外额外增加一顿饭或食物。
吏民(lì mín)的意思:指官员和百姓,泛指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麦人(mài rén)的意思:指聪明伶俐、机智过人的人。
逆旅(nì lǚ)的意思:逆旅指的是逆流而行的旅途,比喻走上与大多数人不同的道路,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
漂零(piāo líng)的意思:漂泊流离,无所依托。
秋霖(qiū lín)的意思:指秋天的雨水。
时珍(shí zhēn)的意思:指人才出众,才华卓越。
朔野(shuò yě)的意思:指边远、荒凉的地方。
行庖(xíng páo)的意思:指擅长烹饪的厨师,也用来比喻擅长某种技能或领域的人。
牙龈(yá yín)的意思:指牙床上的牙龈,也比喻事物的边缘或极限。
野方(yě fāng)的意思:指人行为粗野、不受拘束、不讲礼貌的样子。
玉食(yù shí)的意思:指吃得很好,享受美食。
逐臣(zhú chén)的意思:指逐个赶走官员,特指君主对官员进行清洗、整顿或清除异己。
- 注释
- 朔野:北方荒野。
赤地:干旱的土地。
河堧:河边。
黄尘:黄沙尘埃。
秋霖:秋季连绵的雨。
夏旱:夏季干旱。
臞麦人:瘦弱的麦田人。
逆旅:旅舍。
晨粥:早粥。
行庖:厨师。
时珍:偶尔的美食。
青斑:翠绿的蔬菜。
匕箸:餐具。
玉食:美食。
故吏:旧部。
风餐:风餐露宿。
逐臣:随波逐流的人。
漂零:漂泊不定。
何适:何处去。
浩荡:浩渺。
此身:我的身体。
争劝:争着劝。
负:亏欠。
万里客:万里游子。
三年新:家乡的新鲜事物。
- 翻译
- 北方荒野正遭受旱灾,河边只剩黄沙尘埃。
秋季连绵的雨使豆荚阴暗,夏日干旱让麦子瘦弱人憔悴。
旅舍中人们唱着早粥歌,厨师能寻到偶尔的美食。
翠绿的蔬菜映照在餐具上,清脆的声音在齿间回响。
官员享用美餐以答谢旧部,而我只能风餐露宿随波逐流。
漂泊不定,不知何处是归宿,只有浩渺天地容我此身。
他们争着劝我多吃点,其实我并无亏欠百姓和官吏。
何时能成为万里游子,归来时赶上家乡的新鲜事物。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途经朔野时的所见所感。开篇“朔野方赤地,河堧但黄尘”两句,通过对比鲜明的色彩差异,表现出北方干旱的自然景象和贫瘠的土地状况。接着,“秋霖暗豆荚,夏旱臶麦人”进一步描绘了季节变化下农作物的生长状态,以及人们在不同时节中对粮食的依赖和困顿。
诗中的“逆旅唱晨粥,行庖得时珍”表达了诗人对于简单食物的欣赏与珍惜,同时也反映出旅途中的不易和寻常百姓的生活艰辛。而“青斑照匕箸,脆响鸣牙龈”则通过对器皿声音的细腻描写,传达了食物的温饱与日常生活的安适。
在后半部分,“玉食谢故吏,风餐便逐臣”两句中,“玉食”通常指优质的粮食,而“谢故吏”则可能是诗人对待遇的感激或是对往昔时光的怀念。而“风餐便逐臣”则描绘了随风而来的食物和追随君主的人,可能是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最后,“漂零竟何适,浩荡寄此身”表达了诗人对于流离失所、无处安放的感慨。紧接着,“争劝加餐食,实无负吏民”则是一种自我安慰或是对周遭人的劝勉,强调自己并没有亏欠百姓。
全诗以朔野的荒凉与贫瘠为背景,通过对食物的记叙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生活和社会责任的深刻体察。同时,这也反映出苏轼作为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的丰富情感世界。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早春阙下寄观公
客心长念隐,早晚解书招。
看月前期阻,论山静会遥。
微阳生远道,残雪下中宵。
坐见青门柳,依依又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