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鼻息(bí xī)的意思:指人或动物呼吸时的气息,也用来形容人的情绪或意志的微弱变化。
对面(duì miàn)的意思:指与自己相对或相对立的位置或方向。
耳鸣(ěr míng)的意思:耳朵听到嗡嗡声,形容耳朵有声音,也比喻心里有烦恼或不安。
举世(jǔ shì)的意思:指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人所共知的。
看破(kàn pò)的意思:看破指洞察事物的真相,看透幕后的真相。
历眼(lì yǎn)的意思:历经沧桑,见多识广。
历历(lì lì)的意思:清晰明了,如实详细。
邻家(lín jiā)的意思:指与自己家相邻的家庭,也泛指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家。
迷人(mí rén)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具有吸引力,令人着迷。
那能(nà néng)的意思:表示事情的发生或结果完全不可能或不可能实现。
旁人(páng rén)的意思:指除了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也指旁观者或外人。
如心(rú xīn)的意思:心意相合,彼此理解
心念(xīn niàn)的意思:指思念、牵挂之情。
眼前(yǎn qián)的意思:指眼前所见的事物或情况。
- 鉴赏
这首诗《理喻(其二)》由宋代诗人范浚所作,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内心世界与外部感知的关系。
首句“我眠鼻息邻家惊,耳不自闻齁䶎声。”描绘了一幅宁静夜晚的画面,诗人正在沉睡,而邻家的鼾声却并未引起他的注意,暗示了人在睡眠时对外界声音的无感状态。接着,“我耳忽鸣韵清磬,旁人对面那能听。”则转而描述了诗人从梦中醒来,耳中传来清脆悦耳的声音,而这种体验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强调了个人主观感受的独特性。
“耳鸣如心念,鼻息如己过。”进一步将耳鸣与心念、鼻息与个人行为联系起来,暗示了内心活动与外部表现之间的微妙关系。心念在人们心中悄悄萌生,往往不易被察觉;而自己的行为则容易被他人观察到,形成一种对比。这种对比揭示了自我认知与外界评价之间的差异。
“心念潜萌众莫知,己过自迷人看破。”强调了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难以被外人完全理解的特点。心念的产生和发展往往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而个人的行为后果则可能在事后被自己或他人洞察。
最后两句“历历眼前皆要理,举世何人无鼻耳。”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内在的道理,而每个人都有感知世界的能力——无论是通过耳朵听到的声音,还是通过鼻子嗅到的气息。这句话鼓励人们深入思考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中寻找真理和意义。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为切入点,巧妙地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引导读者反思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观察和理解来获得更深层次的智慧。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再题
古寺重来感慨深,小轩仍是旧窥临。
向来妙处今遗恨,万古长空一片心。
登罗汉峰
休暇曹事简,登高恣窥临。
徜徉偶此地,旷望披尘襟。
落日瞰远郊,暮色生寒阴。
欢娱未云已,更欲穷幽寻。
行披茂树尽,豁见沧溟深。
恨无双飞翼,往诣蓬山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