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五令君诗(其二)》由清代诗人全祖望所作,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忠义与私情之间抉择的深刻思考。
“大义绝贼臣,私恩宁足纪。”开篇即点明主题,强调在面对叛逆者时,应以国家大义为先,不应被私人情感左右。“大义”指的是符合道德规范和国家利益的行为准则,“贼臣”则是指背叛国家、危害社会的官员或权贵。而“私恩”则代表个人的情感和私利,此处强调在大是大非面前,个人情感不应成为决策的考量因素。
接着,“斯意关纲常,保障其细耳。”进一步阐述了这一观点。这里的“斯意”指的就是前文提到的大义,而“纲常”则是指儒家伦理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如孝、悌、忠、信等。诗人认为,在维护纲常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保护小人物、弱者的权益,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和谐。
全诗通过对比大义与私恩,强调了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应以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为重,个人情感应置于次要地位。这种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儒家伦理中“公私兼顾”的智慧。
综上所述,《五令君诗(其二)》不仅是一首探讨忠义与私情关系的哲理诗,也是对古代社会伦理观念的一种艺术呈现,展现了诗人对于道德原则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正义的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题周道士采苓卷
夫椒山中多老松,白云隐隐盘苍龙。
山人荷钁采苓去,往往仙人松下逢。
仙人本是山人作,山人向来满功课。
句丽勾吴几万里,杏花阴里春风大。
君不见蒲江古井凝绿华,乳婴绠上声唑唑。
长秋道士不入口,放鱼女儿升綵霞。
题章郡守琼林醉归图
宫杨媚朝旭,沟水鸣春湍。
别殿黄金瓦,横桥白玉阑。
借问此何地,无乃东长安。
长安陌头二三月,杏萼离离缀绯雪。
伊谁种此千万株,长待儒生与攀折。
孝皇龙飞十五春,亲策进士三百人。
是时嘉州有章子,名姓赫赫惊朝绅。
白马青袍速流电,日中醉下琼林宴。
吁嗟此日画里看,犹似当年陌头见。
陌头画里两模糊,可道今吾非故吾。
南台罢起郎官草,东郡聊分刺史符。
皎月寒冰清誉在,云霄随处是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