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碧山(bì shān)的意思:碧山指的是山的颜色苍翠、绿意盎然。在成语中,碧山常常用来形容山色美丽、景色宜人。
不羡(bù xiàn)的意思:不嫉妒别人的成功或优点。
唱歌(chàng gē)的意思:指人们欢快地歌唱,形容心情愉快或欢乐。
昌歜(chāng chù)的意思:指事物发展迅速,繁荣昌盛。
歌头(gē tóu)的意思:指歌曲的开头部分,也指事物的开端。
歌吹(gē chuī)的意思:指对某人或某事物极力称赞,赞美过分,过分吹捧。
连昌(lián chāng)的意思:连续兴旺发达,连绵不断。
人都(rén dōu)的意思:人人,所有人。
谁家(shuí jiā)的意思:表示不确定或无法确定的人或事物。
水调(shuǐ diào)的意思:指文学作品中的诗词、音乐曲调等。
同醉(tóng zuì)的意思:指与某人一同沉醉于某种情感或境地。
游人(yóu rén)的意思:指旅游者、游客;也可指四处游荡、流浪的人。
玉舟(yù zhōu)的意思:指美丽的船只,也可用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竹西(zhú xī)的意思:指人品高尚,操守正直,不受外界诱惑。
醉眼(zuì yǎn)的意思:形容眼神迷离,如醉如痴。
十三楼(shí sān lóu)的意思:指高层建筑的最高楼层,也比喻权势高位或高处。
- 注释
- 游人:指游玩的人。
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
竹西:扬州亭名。
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菰黍:指粽子。
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昌歜: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琼彝:玉制的盛酒器皿。
玉舟:玉制的酒杯。
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
- 翻译
-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
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 鉴赏
这首词描绘了杭州端午时节的美景和节日气氛。"山与歌眉敛"形象地写出山峦仿佛随着歌声微微起伏,如同女子的黛眉轻敛,富有动态美。"波同醉眼流"则以湖水比喻醉人的目光,展现出端午节欢快的氛围。
"游人都上十三楼"写游客们纷纷登高赏景,十三楼可能是指杭州的高楼或观景点,寓含着节日的热闹和人们对美好景色的向往。接下来的"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表达了词人对杭州的喜爱,即使在繁华的扬州,他也不愿离去,更偏爱眼前的西湖美景。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描述的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吃粽子(菰黍)和饮酒(琼彝倒玉舟),充满了节日的仪式感。最后两句"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描绘了歌声飘荡在湖光山色之间,直到夜晚,余音缭绕,被晚霞和山峦所挽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总的来说,这首《南歌子·杭州端午》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杭州端午节的欢乐景象和自然之美,以及词人对杭州的深深眷恋。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大江东去.癸巳暮冬小雪家集作
山堂晚色,满疏篱寒雀,烟横高树。
小雪轻盈如解舞,故故穿帘入户。
扫地烧香,团栾一笑,不道因风絮。
冰凘生砚,问谁先得佳句。
有梦不到长安,此心安稳,只有归耕去。
试问雪溪无恙否,十里淇园佳处。
修竹林边,寒梅树底,准拟全家住。
柴门新月,小桥谁扫归路。
听雨亭
我行台雁之中途,一年两憩安公庐。
不知昔人去此远,但见水石清而虚。
向来颇读有则语,悬水潇潇日夜举。
道人似欲暗投明,故立此亭名听雨。
客如镜清老更痴,入流截流谁得知。
愿公竹扉且常启,我或发兴来无时。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
太湖万穴古山骨,人结峰岚势不孤。
苔径三层平木末,河流一道接墙隅。
已知谷口多花药,祇欠林间落狖鼯。
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