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尽韩郑郊,始入青山路。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奔注(bēn zhù)的意思:形容水流湍急,迅猛奔腾的样子。也用来形容言辞激烈,气势磅礴。
不可(bù kě)的意思:指超出人们的理解和想象,无法用常规思维解释的事物或现象。
采薇(cǎi wēi)的意思:采摘薇草。比喻以微薄的物品或微小的成果自慰。
沉没(chén mò)的意思:指物体或人完全消失、落入水中或陷入困境无法自拔。
传闻(chuán wén)的意思:指没有确凿证据的消息或传说。
当事(dāng shì)的意思:指亲身经历或亲自参与某个事件或问题。
地险(dì xiǎn)的意思:形容地势险要,地形复杂,容易出现危险。
辅材(fǔ cái)的意思:指在建筑、工程等行业中用来辅助施工或加工的材料。
积雨(jī yǔ)的意思:指雨水连绵不断地下,积聚成水。
九州(jiǔ zhōu)的意思:指古代中国的九个行政区域,也泛指全国。
凯歌(kǎi gē)的意思:凯歌指胜利的欢呼声或歌曲,形容战胜敌人、取得胜利后的喜悦与欢庆之情。
内附(nèi fù)的意思:指内在的东西外表上显露出来,或者指内心的感受外在表现出来。
青山(qīng shān)的意思:指山脉或山岭,也可用来形容山色葱翠、景色美丽。
山路(shān lù)的意思:比喻困难险阻的道路。
上相(shàng xiàng)的意思:指人的相貌或举止有一种高贵、端庄的气质。
事始(shì shǐ)的意思:开始做某事,事情的起始阶段。
水下(shuǐ xià)的意思:指在水中或水下进行的活动。
斯人(sī rén)的意思:指某人的品德、才华、风范等超出常人,令人敬佩和仰慕。
天子(tiān zǐ)的意思:指君主、皇帝,也用于比喻权力至高无上的人。
溪水(xī shuǐ)的意思:指小溪流水,比喻事物的起初或基础。
萧疏(xiāo shū)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稀疏、冷落、荒凉。
悬瓠(xuán hù)的意思:指人的思想或才能超越常人,具有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一朝(yī zhāo)的意思:指短短的一段时间,通常用来表示某种情况或状态的转变。
隐忽(yǐn hū)的意思:忽视、忽略
舆尸(yú shī)的意思:指人们对某个人或事物的评价或看法已经非常负面,以至于如同对待尸体一般,毫无尊重和关注。
元和(yuán hé)的意思:指和谐的局面,各方面的事物相互协调、融洽。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吴戍桥所见的自然景色与历史遗迹,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与自然之美。
首句“已尽韩郑郊,始入青山路”描绘了从繁华之地进入宁静山林的过渡,暗示着从尘世喧嚣到自然静谧的转变。接着,“积雨晓未开,前嶂隐忽露”通过清晨未散的雨水与隐约可见的山峰,营造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氛围。
“风林上萧疏,溪水下奔注”两句,以风中稀疏的树林与溪流的急湍,展现了自然界的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时间的流逝。“传闻元和初,于玆畔藩戍”,提到了一段历史事件,即唐朝元和初年在此地设立的边防,为诗歌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地险九州分,天子一朝怒”描述了此地因地理位置险要而成为战略要地,以及历史上因某种原因引发的君主愤怒,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历史背景。接下来,“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引用了《诗经》中的《采薇》篇,以及历史上的军事行动,展现了古代战争的庄严与悲壮。
“千营尽凯歌,三州始内附”描绘了军队凯旋的场景,以及三州归顺的情景,体现了和平与胜利的喜悦。最后,“岂罄作辅材,差免舆尸误”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认为他们虽非完美的辅佐之才,但避免了不必要的牺牲与错误。
“当事始知难,斯人岂常遇”则反映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慨,即在特定情境下,能够做出重大决策的人并不常见。最后一句“沉没不可论,寒陂下飞鹜”以寒凉的池塘和飞翔的野鸭,象征历史的沉寂与自然的平静,结束了全诗,留给读者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的交织,展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是一首富有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