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像俱悉包,参罗亦不出。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得失(dé shī)的意思:指获得和失去,得到和失去的对比。
方丈(fāng zhàng)的意思:方丈是佛教寺院中的主持或住持的称号,也指寺庙的主要建筑物。
其中(qí zhōng)的意思:表示在众多事物中的一部分或一个选项中。
日月(rì yuè)的意思:指时间的长久或长远,也可表示情感的深厚或事物的永恒。
三界(sān jiè)的意思:指佛教中的三个世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也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境界或层次。
无数(wú shù)的意思:非常多,数量极大。
无得(wú de)的意思:没有办法、无法、不能
有无(yǒu wú)的意思:指有与无,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立关系。
有方(yǒu fāng)的意思:指人的言行举止得体、合乎规矩,有分寸,有条理,有章法。
月亮(yuè liàng)的意思:指婚姻的红娘,也用来形容安排婚事的人。
杂物(zá wù)的意思:指各种不同的物品混杂在一起,没有秩序或分类。
湛然(zhàn rán)的意思:清澈、明亮、纯净的样子。
丈室(zhàng shì)的意思:指夫妻之间的和睦相处,夫妻之间的家庭和睦。
众生(zhòng shēng)的意思:指所有的生命,包括人类和其他动物。
中有(zhōng yǒu)的意思:表示在某种事物或情况中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内容、特征或要素。
方丈室(fāng zhàng shì)的意思:方丈室是指佛寺中住持的房间,也用来比喻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作品《回波乐》中的第五十五首。诗中以“方丈室”为喻,表达了一种包容万物、超越时空的宇宙观。
“吾有方丈室,里有一杂物。” 开篇即以“方丈室”象征心灵的广阔与深邃,表明诗人内心世界之大,容纳了世间万象。而“一杂物”则暗示着在如此广阔的内心世界中,仍存在一些杂念或世俗事物,但这些并不妨碍整体的和谐与完整。
“万像俱悉包,参罗亦不出。”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的心灵世界能够包容一切,无论是宏大还是细微的事物,都能在其内心找到位置,没有遗漏。这里的“万像”既指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也包括了内心的种种思绪和情感。
“日月亮其中,众生无得失。” 日月象征光明与真理,它们在诗人心中照耀,照亮了所有存在的事物,无论对错、得失。这表明诗人认为一切存在都有其价值和意义,不存在绝对的好坏。
“三界湛然安,中有无数佛。” “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代表了佛教中的三个层次的世界。诗人在此表达了他对宇宙的深刻理解,认为在宇宙的深处,存在着无数的佛性,即无数的觉悟者。这体现了佛教中“人人皆可成佛”的理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宇宙和谐与内在平静的追求。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宇宙、生命和自我认知的独特见解,以及对和谐、包容和内在平静的向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鱼游春水.怨别
池塘生春草。数尽归鸿人未到。
天涯目断,青鸟尚赊音耗。
晓月频窥白玉堂,暮雨还湿青门道。
巢燕引雏,乳莺空老。庭际香红倦扫。
乾鹊休来枝上噪。前回准拟同他,翻成病了。
欲题红叶凭谁寄,独抱孤桐无心挑。
眉间翠攒,鬓边霜早。
题龙潭石岩
揽辔观风只课程,风云要挹楚乡清。
晨旌几碍观山目,夜柝翻惊梦月情。
观者宁知部使者,平生元是老书生。
沧浪何处无人识,欲往从之一濯缨。
坟院新篁·其一
琅玕挺秀径尺盈,森森直上摩苍冥。
封培保护犹重器,岁馀二十林方成。
绳绳孙子更杰出,远过鼻祖尤轮囷。
蔚然翠羽渐成葆,稚者碧玉初抽簪。
泥涂甫见露头角,意气已欲生风云。
繁枝会致凤栖止,修干能作龙飞腾。
我来其下避新暑,洒若涧壑涵层冰。
清高直亮异凡种,愿言世与山长青。
绿漪岂但为目玩,于焉观德知修身。
吾宗睿圣所宜法,如圭如璧扬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