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名为《从阳曲呈邑大令(其四)》。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地方治理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首句“自作图经补昔人”,点明了诗人的创作意图,即自己编撰地图和文献来补充前人的不足,体现出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传承的决心。接着,“更将风俗与维新”一句,表明了诗人不仅关注历史的记录,更注重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追求社会风气的革新。
“牛刀一中桑林舞”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牛刀”象征大人物或有能力的人,通过“一中桑林舞”描绘出他们能够引领社会变革,如同在桑林中挥动牛刀,舞动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在理想中的社会景象,即有能力的人物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带动整个社会向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一句“是处弦歌返太淳”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的“弦歌”指的是音乐和诗歌,常用来形容文雅、高雅的生活方式或文化氛围。“返太淳”则意味着回归到最淳朴、最本质的状态。整句话表达的是,在有能力的人物的带领下,社会不仅在物质层面得到发展,更重要的是在精神文化层面也得以提升,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文雅、和谐,社会风气恢复到最淳朴的状态。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于地方治理、文化传承以及社会发展的深刻见解,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愿景。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柳枝词咏篙水溅妓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薄幸·眼波横秀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