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集於深林,蒙祸翠见珍。
黄绮耄何求,乃佐牝雉晨。
这首诗以“咏史”为主题,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行为与结局,探讨了人性、道德以及历史的复杂性。诗中运用了寓言的手法,通过“鹬”、“黄绮”和“漂母”等形象,展现了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
首先,“鹬集於深林,蒙祸翠见珍”,以鹬鸟在深林中被捕获为起始,象征着那些看似隐居避世的人或物,却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遭受不幸。这里的“翠”可能暗指那些表面上珍贵的事物或人,但实际却可能带来祸患。
接着,“熠耀能夜行,因光时陨身”,比喻那些追求光明与进步的人,虽然能够照亮他人,但也因此可能遭遇危险或牺牲。这反映了在追求真理与进步的过程中,个人也可能面临风险。
“黄绮耄何求,乃佐牝雉晨”,提到黄绮(即黄帝的妃子嫘祖)年老仍辅佐雉鸡(雉鸡在古代文化中常象征女性或女性角色),这里可能是在探讨老有所为的价值观,以及女性在历史中的角色与贡献。
“魁梧云多计,辟谷鬓如银”,描述了一个高大威猛、智慧多谋的人物,通过辟谷(一种养生方法)保持长寿,鬓发如银。这可能象征着智慧与长寿的结合,以及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崇。
最后,“不如漂母贤,岂望报于人”,以“漂母”(古代救助落水者并给予食物的妇女)为例,强调了无私帮助他人的美德,即使不期待回报,也能体现高尚的人格。这表达了对善良与无私行为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形象的描绘,探讨了人性、道德与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与生活选择中所蕴含的意义。
风吹苦楝结轻寒,乾石青精屋半间。
泼火雨收春树绿,踏青人出画帘閒。
红颜白发悲欢事,旧日新年梦觉关。
满地落花啼鸟急,天涯游子几时还。
庵中之人不见形,两脚不住以隐名。
此行有似风过海,摸索不著闻其声。
浣花江头万僧市,抵掌笑谈儿辈惊。
一轩碧芦佛手种,霜叶戚戚如诗鸣。
此间谓是留凤处,但恐还作冥鸿征。
卷衣我亦逐师去,分取半庵栖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