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宣 城 见 杜 鹃 花 唐 /李 白 蜀 国 曾 闻 子 规 鸟 ,宣 城 还 见 杜 鹃 花 。一 叫 一 回 肠 一 断 ,三 春 三 月 忆 三 巴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杜鹃(dù juān)的意思:比喻嘴巴不正直或说话不可靠。
回肠(huí cháng)的意思:指情感悲伤或感动到了极点。
三月(sān yuè)的意思:指春季三个月,也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时间或者某个事物的阶段。
三春(sān chūn)的意思:指春天的三个月,比喻事物兴盛的时候。
三巴(sān bā)的意思:形容一个人的脸上有三道明显的皱纹,通常出现在额头、眉毛之间和眼角,表示年纪大、经历丰富。
蜀国(shǔ guó)的意思:指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也用来比喻一个地方的繁荣和富饶。
一回(yī huí)的意思:一次,一次性
一断(yī duàn)的意思:指事情一旦发生,就再也无法挽回或改变。
子规(zǐ guī)的意思:子规是一个古代的乐器,代表着规矩、纪律和秩序。
杜鹃花(dù juān huā)的意思:指人在外表美丽、温柔善良的伪装下,实际上内心阴险狠毒的人。
- 注释
- 宣城:今属安徽。
蜀国:指四川。
子规鸟:又名杜鹃,因鸣声凄厉,动人乡思,故俗称断肠鸟,蜀地最多;传说是古蜀王杜宇死后所化。
杜鹃花:即映山红,每年春末盛开,正是杜鹃鸟啼之时,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春季。
三巴:巴郡、巴东、巴西三郡,即指蜀国,今四川。
- 翻译
- 在遥远的故乡,曾听过子规鸟凄恻的鸣啼;如今在异乡宣城,又看到盛开的杜鹃花。
子规鸣叫悲啭,使人愁肠寸断。暮春三月,这鸟鸣花开的时节,游子正思念他的故乡三巴。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作品,展示了诗人特有的豪放风格和深情意境。
"蜀国曾闻子规鸟"一句,通过提及蜀国(今四川地区)的子规鸟,既点明了地理环境,又引出了下文的主旨。子规鸟,即杜鹃,在中国文化中常与死亡、离别等意象相关联,这里可能暗示诗人对远方家乡的思念。
"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句,宣城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境内。杜鹃花在这里代指杜鹃鸟,因为在古人的观念中,杜鹃不仅是鸟类名称,也常用以形容其花。在这句话里,诗人通过对宣城杜鹃花的描述,不仅表达了自己亲眼所见,更强化了上一句对于蜀国子规鸟的回忆。
"一叫一回肠一断"此句描绘了听到杜鹃鸣叫时,诗人内心的剧烈波动和撕裂感。每一次杜鹃的叫声,都让诗人的思念如同断了肠一般,表达了一种极度的哀伤与留恋。
"三春三月忆三巴"一句,则是对时间的强调,三春三月指的是连续三个春天和三个月份。三巴则特指古蜀国的一部分区域。这句话传达了诗人长久以来,对于失去的家乡以及那里的美好时光深深的怀念。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于故土的深切思念和哀伤之情。李白在这里展现了他超凡脱俗的才华,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鲜明的地理背景刻画,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与个人情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水调歌头·东风无一事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
闲来阅遍花影,椎有月钩斜。
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彻玉城霞。
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
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
难道春花开落,又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
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水调歌头·疏帘卷春晓
疏帘卷春晓,胡蝶忽飞来。
游丝飞絮无绪,乱点碧云钗。
肠断江南春思,黏着天涯残梦,剩有首重回。
银蒜且深押,疏影任徘徊。
罗帷卷,明月入,似人开。
一尊属月起舞,流影入谁怀?
迎得一钩月到,送得三更月去,莺燕不相猜。
但莫凭栏久,重露湿苍苔。
相见欢·年年负却花期
年年负却花期!
过春时,只合安排愁绪送春归。
梅花雪,梨花月,总相思。
自是春来不觉去偏知。
甿入城行
村甿终岁不入城,入城怕逢县令行。
行逢县令犹自可,莫见当衙据案坐。
但闻坐处已惊魂,何事喧轰来向村。
锒铛杻械从青盖,狼顾狐嗥怖杀人。
鞭笞榜掠惨不止,老幼家家血相视。
官私计尽生路无,不如却就城中死。
一呼万应齐挥拳,胥隶奔散如飞烟。
可怜县令窜何处?
眼望高城不敢前。
城中大官临广堂,颇知县令出赈荒。
门外甿声忽鼎沸,急传温语无张皇。
城中酒浓馎饦好,人人给钱买醉饱。
醉饱争趋县令衙,撤扉毁阁如风扫。
县令深宵匍匐归,奴颜囚首销凶威。
诘朝甿去城中定,大官咨嗟顾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