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送 孙 伯 野 宋 /杨 适 清 议 岂 徒 光 四 户 ,直 声 应 已 到 三 韩 。黄 门 有 手 能 批 敕 ,太 学 无 人 为 举 幡 。
- 注释
- 清议:公正的议论。
徒:仅仅。
光:照亮。
四户:四方百姓。
直声:正直的名声。
三韩:古代中国对朝鲜半岛的称呼。
黄门:皇宫中侍奉皇帝的官员。
批敕:批改圣旨。
太学: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
无人:没有。
举幡:公开倡导或昭示。
- 翻译
- 公正的议论岂止照亮了四方百姓的心,正直的名声已经传到了遥远的三韩之地。
皇宫中的官员手中握有权柄可以批改圣旨,太学却没有人出来公开倡导正义像举旗一样昭示天下。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适的作品《送孙伯野》,通过对比鲜明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和学术界现状的不满与批判。
"清议岂徒光四户" 这一句表面上是在说清高的声音似乎只剩下少数几家,但实际上是指当时的直言不受重视,正直之士已寥寥无几。"直声应已到三韩" 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声音已经传播到了遥远的地方(三韩,即古代朝鲜半岛地区),暗示着对清议之稀少的感慨。
接下来的两句 "黄门有手能批敕,太学无人为举幡" 则直接点出了当时政治和教育界的问题。"黄门有手能批敕" 指的是朝廷中的宦官(以黄门侍郎开始)握有权力,可以随意修改诏令,这是对宦官专权的批评。而 "太学无人为举幡" 则指责当时的教育机构——太学,缺乏才俊,没有人能够担起学术的旗帜。
诗中通过这种对比,表现了作者对于当代政治和文化界状况的深刻不满,以及对于人才被埋没的忧虑。杨适借此抒发胸臆,也反映出他个人的理想与抱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水龙吟 送余干教邓觉非归吴
琵琶亭下春波,滔滔流入三吴去。
东风也似无情,不约木兰舟住。
中有仙翁,*衫乌帽,笔床谈尘。
道越乡虽好,昨非今是,终不似,归来赋。
想见莓苔三尺,玉琴清、杏梢初雨。
青青衿佩,童参冠伍,徘徊江暮。
我意尤长,公行不顾,一声柔舻。
趁轻风径上蓬莱顶*,去天尺五。
水龙吟 寿族父瑞 堂是日惊蛰
今朝蛰户初开,一声雷唤苍龙起。
吾宗仙猛,当年乘此,遨游人世。
玉颊银须,胡麻饭饱,九霞觞醉。
爱青青门外,万丝杨柳,都捻作,长生缕。
七十三年闲眼,阅人间几多兴废。
酸碱嚼破,如今翻觉,淡中有味。
总把余年,载松长竹,种兰培桂。
待与翁同看,上元甲子,太平春霁。
摸鱼儿 赋潮
定何人、鞭蛟笞蜃,尽驱山石填海。
海波坌涌三千丈,蓬峤落翻鳌背。
天昼晦。
似睢水、扬沙汉楚三军溃。
东皇翠盖。
遣海若摇旌,冯夷击鼓,彷佛一时会。
初发处,练白海门如带。
须叟雪岭天界。
朝生暮落何时了,几度越成吴坏。
君莫怪。
这莫有、至生呼吸乾坤外。
白鸥自在。
待日落潮平,游人归尽,飞过富阳濑。
水龙吟 雪次韵
一天云似穹庐,山川惨淡还非旧。
兴来欲唤,赢童瘦马,寻梅陇首。
有客遮留,左援苏二,右招欧九。
问聚星堂上,当年白战,还更许,追踪否。
却拥重裘深坐,看飞花乍无还有。
老来拈笔,不禁清冻,频呵龟手。
想见南山,少年射虎,臂鹰牵狗。
暮归来脱帽,销金帐里,饮羊羔酒。
沁园春 舟中九日次韵
万里南还,临江一笑,吾道沧洲。
算生来骨相,不堪蝉冕,带来分定,只合羊裘。
薄酒胜茶,晚餐当肉,六印何如二顷谋。
人间事,看蜃楼城郭,蚁穴公侯。
舟中此日风流。
拚一酌黄花散百忧。
甚东篱县令,归田自得,西江工部,恋阙多愁。
出处虽殊,襟怀略似,光焰文章万古留。
聊记取,待他时话旧,八极神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