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5日(农历三月廿八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挽别大参·其二》
《挽别大参·其二》全文
宋 / 李曾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早年公已阿戎知,几与征西履屐随。

百六椽间无足纪,二三子侧每相思

重来荆渚平生若,宁复苕溪一见之。

哀此哲人已矣,诗兮岂但哭吾私。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阿戎(ā róng)的意思:指人们对于权势、财富、地位等事物的追逐和向往。

百六(bǎi liù)的意思:形容人的行为放荡不羁,不受拘束。

二三(èr sān)的意思:指年龄较小的人,也可指年龄在二十至三十岁之间的人。

履屐(lǚ jī)的意思:穿着木屐。

平生(píng shēng)的意思:指一个人一生的时间。

岂但(qǐ dàn)的意思:不仅仅是

苕溪(tiáo xī)的意思:形容水流湍急,声势浩大。

无足(wú zú)的意思:没有足够的能力或条件

相思(xiāng sī)的意思:相互思念、思念对方的心情。

已矣(yǐ yǐ)的意思:已经结束或已经完了

早年(zǎo nián)的意思:指某人的年轻时期或早期阶段。

哲人(zhé rén)的意思:指具有深刻智慧和高尚道德的人。

重来(chóng lái)的意思:重新开始,重新尝试

二三子(èr sān zǐ)的意思:指年轻人,特指年轻小伙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曾伯的作品,名为《挽别大参(其二)》。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挽歌,即用于哀悼亡者的诗歌。在古代文化中,挽歌不仅表达对逝者生前的缅怀之情,更寄托着生者对逝者精神或理想的追念和传承。

早年公已阿戎知,几与征西履屐随。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与亡者早年的交往,他们共同经历过许多考验和艰难。"阿戎"是古代的一个地方名词,这里代表了远方的战场或边疆之地,表明他们曾一起征战沙场。而"征西履屐随"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与亡者的深厚情谊,他们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百六椽间无足纪,二三子侧每相思。

这里的“百六椽间”指的是宽敞的厅堂,"无足纪"意味着在这样的场合中,诗人与亡者之间的情谊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二三子侧"则是古代对亲密朋友的一种称呼,这里强调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感,每当相聚总是充满了思念。

重来荆渚平生若,宁复苕溪一见之。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即便是重返到荆州(荆渚)一带,也无法再次体验到与亡者共同生活的美好时光。"宁复苕溪一见之"则是在说,哪怕是回到他们曾经相聚过的地方,也只能是一种回忆和追忆。

哀此哲人今已矣,诗兮岂但哭吾私。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亡者的哀悼。"哀此哲人"指的是对智者或贤者的哀悼,而"今已矣"则是承认这个贤者已经不在人世。"诗兮岂但哭吾私"则是在说,这首诗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悲伤和私情,它更是一种对亡者精神的缅怀和传承。

总体来看,这首挽歌通过对往昔时光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深切哀悼之情以及对他们共同经历的珍视。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亡者精神遗产的尊崇和传承。

作者介绍
李曾伯

李曾伯
朝代:宋   字:长孺   号:可斋   籍贯:要亦戛戛异   生辰:1198年-1268年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猜你喜欢

辛丑闻雁

塞雁何时至,今秋不欲闻。

天高江水渺,地阔岭云分。

澹影寒塘静,疏林落叶纷。

一声随泪下,缭乱不成云。

(0)

拟唐人宫词·其一

淩波微步出中堂,春色溶溶夜未央。

宝鸭篆消宫漏永,一帘明月杏花香。

(0)

懊恨曲·其四

悠悠万事回头别,堪叹人生不如月。

月轮无古亦无今,至今常照丁香结。

(0)

弄雏轩作·其一

左有香东右墨西,鸳鸯对对锦毛齐。

白头乌母将乌子,百岁欢娱在玉闺。

(0)

赠旧令楼君·其二

湘湖空忆紫莼时,一笑江山似奕棋。

种秫未收频解组,流溪父老至今思。

(0)

昭君曲·其一

憔悴朱颜出塞时,殷勤山上采燕支。

无功正复惭西子,薄命何曾怨画师。

(0)
诗词分类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诗人
吴兰修 沈君攸 莫宣卿 张文姬 安维峻 蒋璨 陈经邦 薛昂夫 繁钦 杜充 曹仁虎 张潮 席豫 陆贽 卢熊 王琚 顾众 司马承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