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远僧来少,桥危客到稀。
- 拼音版原文全文
题 韦 隐 居 西 斋 唐 /许 浑 劚 药 去 还 归 ,家 人 半 掩 扉 。山 风 藤 子 落 ,溪 雨 豆 花 肥 。寺 远 僧 来 少 ,桥 危 客 到 稀 。不 闻 砧 杵 动 ,应 解 制 荷 衣 。
- 注释
- 斸药:挖药。
还归:返回,回家。
家人:指家中的亲人。
半掩扉:门只关了一半。
山风:从山中吹来的风。
藤子:藤蔓上的果实或种子。
溪雨:溪流旁的雨。
豆花:豆科植物的花,这里形容其因雨水而茂盛。
寺远:寺庙位置偏远。
僧来少:很少有僧人前来。
桥危:桥不稳固,危险。
客到稀:客人来访稀少。
砧杵:捣衣石和捣衣棒,古代洗衣工具,这里指洗衣的声音。
应解:应当理解或明白。
制荷衣:用荷叶制作的衣服,比喻隐逸的生活。
- 翻译
- 挖完药回家时,家人已半掩门扉。
山风吹落藤上子,溪边雨中豆花更显肥美。
寺庙偏远僧人来访稀,危桥难行客人到访也少。
听不见捣衣声动静,应是都懂得脱下那用荷叶做的衣裳了。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山村生活图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诗人对自然和平淡生活的深切体验。首句“斸药去还归”,表明诗人可能是一位隐士或僧侣,以采集草药为生,行走于山林之间,而“家人半掩扉”则透露出一丝寂寞和孤独。
接下来的“山风藤子落,溪雨豆花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示了诗人对周遭环境的敏锐感知。山风轻拂,使得藤蔓上的果实纷纷坠落;溪水润物,令得豆花更加饱满。
“寺远僧来少,桥危客到稀”则描绘了一个偏远的寺院,僧侣稀少,以及一座摇摇欲坠的桥梁,行人稀少。这些景象都在强调这里的人迹罕至,是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最后,“不闻砧杵动,应解制荷衣”,表达了诗人对远离尘嚣、安于简朴生活的向往。在这静谧的环境中,连平日里常听到的织布声也听不到了,而是应该放慢脚步,去准备那简单如同荷叶遮体之衣。
整首诗通过对山野生活细节的刻画,以及对寂寞与孤独情感的表达,传递出一种超脱世俗、归隐自然的情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陈顺之灵壁石砚山
名画法书环四壁,中有米家真宝石。
群峰森耸外涧流,他物虽奇敢争席。
旧属半山老仙人,佛印乞之如乞邻。
阿章有力负之走,一时攘取成纷纶。
此石天然非琢磨,是时有水生岩阿。
至今研池尚馀润,岁月既久惜不多。
几年徒见士夫说,一旦喜看形偃月。
傍连玉立两于菟,主人照映冰壶澈。
陈侯之富可敌国,会有宝光惊四塞。
呼童吸尽研中水,更为轻翻玩奇刻。
不堪回首江南李,空唱多愁似春水。
不如此石千载传,玉砌雕栏等糠秕。
宝晋得之真不易,身后宁知亦轻弃。
只今传玩知几人,当日琐窗空自秘。
端歙争名南北部,勿向雷门扬布鼓。
相台渴瓦更不须,祇合觚棱荫风雨。
《陈顺之灵壁石砚山》【宋·楼钥】名画法书环四壁,中有米家真宝石。群峰森耸外涧流,他物虽奇敢争席。旧属半山老仙人,佛印乞之如乞邻。阿章有力负之走,一时攘取成纷纶。此石天然非琢磨,是时有水生岩阿。至今研池尚馀润,岁月既久惜不多。几年徒见士夫说,一旦喜看形偃月。傍连玉立两于菟,主人照映冰壶澈。陈侯之富可敌国,会有宝光惊四塞。呼童吸尽研中水,更为轻翻玩奇刻。不堪回首江南李,空唱多愁似春水。不如此石千载传,玉砌雕栏等糠秕。宝晋得之真不易,身后宁知亦轻弃。只今传玩知几人,当日琐窗空自秘。端歙争名南北部,勿向雷门扬布鼓。相台渴瓦更不须,祇合觚棱荫风雨。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25567c67b574c068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