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大君须死。
□□□□□,□□□欲死。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回波乐》系列之一,名为“其三十八”。在解读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一下“回波乐”这一诗歌形式的特点。“回波乐”是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它以回环往复、循环往复的结构为特点,通过不断重复的句子或词语,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律感和音乐性。
在这首诗中,王梵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探讨了生死、命运与无知的主题。诗中的“儿大君须死”一句,既是对生命轮回自然规律的朴素认知,也隐含着对人生短暂、终将归于尘土的感慨。接下来的“天使遣如然,两俱不得止”,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生死观,似乎在说即使有神灵的干预也无法改变生命的终局,表达了对命运不可抗逆的无奈。
“愚夫无所知,欲得见□□”一句,可能是在讽刺那些对生死无常、命运不可控之事一无所知的人,他们或许在追求某种超脱或理解,但最终却无法达到。最后一句“□□□欲死”,虽然残缺,但从上下文推测,可能是表达了一种对死亡的渴望或对某种解脱的向往,或者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回波乐》(其三十八)展现了王梵志对生命、死亡、无知与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独特的回环结构,传达出一种深沉的人生哲理,引人深思。
海虞山水古今清,人物生成属地灵。
刘汉宗支曾按谱,相君事业早传经。
应时润泽同甘雨,文节昭明拟列星。
名向世间崇闻望,□于乡里作仪刑。
惟将籴米资凶岁,不逐纶音入内廷。
吟咏性情居宅第,逍遥□□在林□。
花边曙墅开棋局,竹底藏钩醉绿□。
争羡寸心恒坦荡,不堪双鬓渐凋零。
黄金鼎在宜脩炼,白玉楼□赴杳冥。
千里竟闲骐骥足,九苞还振凤凰翎。
董狐有待今为传,郭养无惭旧述名。
白鹤不归华表柱,漆灯光冷夜台扃。
甲子才周古鹤清,浣花重见草堂成。
吴门结社无惭德,杜曲传家有盛名。
林下□冠长笑□,□中□□惯经营。
东山不为苍生起,南极多缘隐士明。
日月光华开寿域,文章声价动神京。
百篇□□□兰友,满□歌钟□□生。
玉洞桃花和霞采,青田芝草带云耕。
得来共是延年物,却老从容健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