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
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 拼音版原文全文
水 龙 吟 次 韵 章 质 夫 杨 花 词 宋 /苏 轼 似 花 还 似 非 花 ,也 无 人 惜 从 教 坠 。抛 家 傍 路 ,思 量 却 是 ,无 情 有 思 。萦 损 柔 肠 ,困 酣 娇 眼 ,欲 开 还 闭 。梦 随 风 万 里 ,寻 郎 去 处 ,又 还 被 莺 呼 起 。不 恨 此 花 飞 尽 ,恨 西 园 ,落 红 难 缀 。晓 来 雨 过 ,遗 踪 何 在 ?一 池 萍 碎 。春 色 三 分 ,二 分 尘 土 ,一 分 流 水 。细 看 来 ,不 是 杨 花 ,点 点 是 离 人 泪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是(bú shì)的意思:表示否定、不属实或不符合实际
尘土(chén tǔ)的意思:指尘埃、灰尘,也用来比喻贫穷、卑微、平凡。
春色(chūn sè)的意思:形容春天的景色美丽绚丽。
从教(cóng jiào)的意思:指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成为一名教师。
点点(diǎn diǎn)的意思:指数量极少、微不足道。
二分(èr fēn)的意思:将整体划分为两部分,分成两半。
分流(fēn liú)的意思:指将人或物按照不同的方向、路线或用途进行分散或分配。
何在(hé zài)的意思:何处,在哪里。
看来(kàn lái)的意思:表示根据所见所闻推测或判断,用以表示事实明显或显而易见。
离人(lí rén)的意思:离开亲人或离别别人。
流水(liú shuǐ)的意思:形容水流不断、源源不绝的样子,也用来比喻事物连续不断、不停地发生。
落红(luò hóng)的意思:指花朵凋谢或红色的东西脱落。
去处(qù chù)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事物可以停留或归宿的地方。
柔肠(róu cháng)的意思:形容人性情温和、心地柔软。
三分(sān fēn)的意思:指将事物或情况分为三个部分,表示平分或分配。
思量(sī liàng)的意思:思考、考虑、斟酌
随风(suí fēng)的意思:随着风的方向而移动或改变。
无人(wú rén)的意思:没有人,没有人照料或管理的状态
无情(wú qíng)的意思:指人对待他人或事物冷漠无情,毫无同情心和怜悯之心。
细看(xì kàn)的意思:仔细观察或审视事物。
西园(xī yuán)的意思:西园是一个古代的园林名,意指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
晓来(xiǎo lái)的意思:指天亮、黎明到来。
杨花(yáng huā)的意思:指人的心思不定,容易受外界诱惑或干扰。
一分(yī fēn)的意思:极其微小的数量或程度
萦损(yíng sǔn)的意思:形容思绪纷乱,心情烦乱。
有思(yǒu sī)的意思:有智慧、有见识。
- 注释2
①次韵:依照别人的原韵和诗或词。 章质夫:名栥(jié),字质夫,福建蒲城
②“思量”两句:指杨花看似无情,实际却自有其愁思。 思:意思,思绪。
③“困酣”二句:用美女困倦时眼睛欲开还闭之态来形容杨花的忽飘忽坠、时起时。
- 译文
杨花像花又不是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把它抛掷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它看似无情,实际只有它的愁思。细长的枝条似萦绕思绪的柔肠,片片柳叶似困倦之极的美人之眼,想要张开却又紧紧闭上。在梦中随风行走万里去寻找心上人,却又被啼叫不停的黄莺无情唤起。
不遗憾这种花儿飘飞落尽,只是遗憾那个西园、满地落红再难连接。清晨雨后,落花的踪迹又在何处?已经飘入池中化成一池细碎的浮萍。如果把春色姿容分成三份,其中的二份化作了尘土,一份坠入了流水了无踪影。细看来那全不是杨花啊,是离人的滴滴眼泪。
- 赏析
苏词向以豪放著称,但也有婉约之作,这首《水龙吟》即为其中之一。它藉暮春之际“抛家傍路”的杨花,化“无情”之花为“有思”之人,“直是言情,非复赋物”,幽怨缠绵而又空灵飞动地抒写了带有普遍性的离愁。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实为显志之笔,千百年来为人们反复吟诵、玩味,堪称神来之笔。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非常像花又好似不像花,无人怜惜任凭衰零坠地。
首句出手不凡已定一篇咏物宗旨:既咏物象,又写人言情。即人与花、物与情当在“不即不离”之间。唯其“不离”方能使种种比兴想象切合本体,有迹可求。唯其“不即”,方能不囿本体,神思飞越,展开想象。这一句准确地把握了杨花那似花非花的独特风流标格。说它“非花”,它却名为“杨花”,与百花同开同落,共同装饰春光。说它“似花”,它色淡无香,形态碎小,隐身枝头,向不为人注目爱怜。次句“也无人惜从教坠”。一个“坠”字,赋杨花的飘落;一个“惜”字,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无人惜”,是说天下惜花者虽多,但惜杨花者却少,然细加品味,乃是反衬法,词人用笔之妙,正是于“无人惜”处,暗暗逗出缕缕怜惜杨花的情意,并为下片雨后觅踪伏笔。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这三句是说,把它抛离在家乡路旁,细细思量仿佛又是无情,实际上则饱含深情。
这三句承上“坠”字,写杨花离枝坠地,飘落无归情状。不说“离枝”,而说“抛家”;貌似“无情”,实质“有思”。咏物至此,已见拟人端倪,也为下文花人合一张本。
“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三句是说,柔肠受损,娇眼迷离,想要开放,却又紧紧闭上。
这三句紧承“有思”而来,咏物而不滞于物,大胆驰骋想象,将抽象的“有思”的杨花,化作了具体而有生命的人——一位春日思妇的形象。她那寸寸柔肠受尽了离愁的痛苦折磨,她的一双娇眼因春梦缠绕而困极难开。此处明写思妇而暗赋杨花,花人合一,无疑是苏词有别于章词的一种新的艺术创造。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这数句是说,梦魂随风把心上人寻觅,却又被黄莺儿把无情叫起。
这数句妙笔天成,既摄思妇之神,又摄杨花之魂,二者正在不即不离之间。从思妇方面来说,那是由怀人不至而牵引起的一场恼人的春梦,她神魂飘扬,万里寻郎;但这里还没有到达情郎的身边,那边早已啼莺惊梦。这两句苏轼写来倍觉缠绵哀怨而又轻灵飞动。就咏物象而言,描绘杨花那种随风飘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之状,堪称生动真切。篇首所言“似花还似非花”,正可于此境界中领会。
下阕开头“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作者在这里以落红陪衬杨花,曲笔传情地抒发了对于杨花的怜惜。继之由“晓来雨过”而问询杨花遗踪,进一步烘托出离人的春恨。“一池萍碎”即是回答“遗踪何在”的问题。
以下“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这是一种想象奇妙而兼以极度夸张的手法。这里,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的一番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将咏物抒情的题旨推向高潮。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一句,总收上文,既干净利索,又余味无穷。它由眼前的流水,联想到思妇的泪水;又由思妇的点点泪珠,映带出空中的纷纷杨花,可谓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虚实相间,妙趣横生。这一情景交融的神来之笔,与上阕首句“似花还似非花”相呼应,画龙点睛地概括、烘托出全词的主旨,达成余音袅袅的效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沈朗思还东海
我闻通六津,顽铁跃清池。
气类冥有感,其应能如斯。
与子各天末,万里如相期。
一朝恰萍梗,快合珠江湄。
肝膈灿古道,日饫珠玉遗。
风尘塞宇宙,肯易为人知。
衰年厌徵逐,行采商山芝。
君亦东海蹈,此别何逢时。
寸心惟自爱,秋水渺无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