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辞赋(cí fù)的意思:
[释义]
(名)汉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赋称为楚辞,因此后人泛称赋体文学为辞赋。
[构成]
并列式:辞+赋
[例句]
研读辞赋。(作宾语)大易(dà yì)的意思:大易指的是事情容易办成,没有什么困难。
开元(kāi yuán)的意思:开始,创立
绕膝(rào xī)的意思:形容亲密无间的关系,如同绕膝之交。
儒林(rú lín)的意思:指儒家学派的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泛指学术界或文化圈。
三春(sān chūn)的意思:指春天的三个月,比喻事物兴盛的时候。
尚书(shàng shū)的意思:指古代官职,掌管文书、文件的官员,也泛指书籍、文书。
太初(tài chū)的意思:指事物刚开始形成的初期阶段。
童蒙(tóng méng)的意思:指年幼无知,缺乏经验和见识。
未应(wèi yìng)的意思:没有回应,没有应答
文章(wén zhāng)的意思:指文学作品或写作杰作。
弦诵(xián sòng)的意思:指琴师弹奏琴弦,表达出深情款款的音乐。比喻读书声音动听,有感染力。
先师(xiān shī)的意思:指先人、前辈,特指对自己有很大影响和启示的老师或前辈。
相如(xiàng rú)的意思:相貌酷似,如出一辙。
异日(yì rì)的意思:指将来的某一天或将来的时候。
一代(yī dài)的意思:指同一时代的人或事物。
元吉(yuán jí)的意思:吉祥的开始
簪裾(zān jū)的意思:形容举止端庄、仪态庄重。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学者屈大均在癸酉年元日的创作情景。诗中展现了古代教育的场景,以及对儒家经典的传承与弘扬。
首句“先师未曙礼簪裾”,描绘了清晨时分,尚未破晓,先师已开始进行庄严的礼仪活动,穿戴整齐,体现了对知识和学问的尊重与敬畏。接着,“绕膝童蒙告有馀”描述了围绕在先师膝下的孩童们,向他请教问题的情景,表现了古代教育中师徒之间的亲密关系和求知的热情。
“商氏教儿先大易,伏公传女更尚书”两句,提到了古代两位著名的学者——商鞅和伏羲。商鞅强调了《周易》的重要性,而伏羲则传授了《尚书》,这两部经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里通过引用这两位历史人物,强调了儒家经典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三春弦诵开元吉,一代文章接太初”进一步描绘了春季里,学生们勤奋学习,吟诵经典的情景,预示着国家将有一代人才涌现,继承并发展最初的文明智慧。这里的“开元”可能指的是开创新的时代,暗示了诗人对于未来充满希望。
最后,“异日儒林知有传,未应辞赋比相如”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作品的期待,认为它们将在未来的儒学界流传,并且相信自己的文采不会逊色于汉代著名辞赋家司马相如。这既是对自身才华的自信,也是对后世影响的一种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代教育的风貌,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化传承、个人才华以及对未来影响的深刻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三月十七日原博谕德饯汝玉给事于玉延亭会者宾之学士于乔谕德济之世贤侍讲曰川校书道亨编修暨予得联句四章时黄蔷薇盛开复移尊于海月庵酹花酌别又得三章予亦将有饯约而觞汝玉者多刻日有次第不能夺也手录此以致缱绻不已之意·其三
命下龙楼重岁储,城东春色拥离车。
过家路便心先到,报国身劳我不如。
献纳暂违青琐直,咨询争睹紫泥书。
送君正是花时节,饮尽瓶罍兴有馀。
上元日与林谕德亨大商懋衡李世贤二侍讲饯同年陆叙州克深考绩西还联句十首·其五
宴罢琼林十九春,东西南北故情新。
玉堂雅集今如昨,皂盖清风独胜人。
剪烛肯孤良夜赏,赓歌直遣壮怀伸。
凤毛麟角真相许,况际风云庆会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