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2日(农历四月初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夏景.雨过苔花润》
《夏景.雨过苔花润》全文
宋 / 刘辰翁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雨过残春远,晴天入梅

草根落照,花润只深苔。

山共朱帘捲,庭无蜡屐来。

翠钱流地满,珠靥照人开。

寂寂承残霤,青青绕废台。

唾茸宫壁在,残月照馀哀。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残月(cán yuè)的意思:指月亮已过了中秋,只剩下一边或一半的样子。也用来形容事物不完整或残缺不全。

残春(cán chūn)的意思:指春天即将过去或已经过去,只剩下一点残余的春意。

草根(cǎo gēn)的意思:指普通人民,特指社会底层的人群。

春远(chūn yuǎn)的意思:春天遥远,指离别久远。

寂寂(jì jì)的意思:寂寞、冷清

蜡屐(là jī)的意思:指人的脚穿上木头或蜡制的鞋子,形容行动迟缓、步履艰难。

落照(luò zhào)的意思:指太阳落下来的光景,也用来形容太阳落山的景象。

晴天(qíng tiān)的意思:晴天指的是天气晴朗、没有云彩的天空。在成语中,晴天常常用来比喻事物顺利、没有困难或阻碍。

青青(qīng qīng)的意思:青色的、绿色的、年轻的。

入梅(rù méi)的意思:指梅雨季节开始,表示雨季的到来。

天半(tiān bàn)的意思:指时间或空间的一半,也可表示程度相当高。

朱帘(zhū lián)的意思:指红色的帘子,比喻美女。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初晴的夏日景象,充满了静谧与生机。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微妙变化和生命的力量。

首联“雨过残春远,晴天半入梅”,描绘了雨后的天空,阳光透过云层,仿佛将春天带入了梅季,暗示着季节的更迭与自然的循环。

颔联“草根馀落照,花润只深苔”,通过草叶上残留的夕阳余晖和花朵上的露水,以及苔藓的湿润,表现了雨后大地的清新与生机。

颈联“山共朱帘捲,庭无蜡屐来”,山峦与卷起的红帘相映成趣,庭院中不见往日的游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寞的氛围。

尾联“翠钱流地满,珠靥照人开”,绿叶如翠钱般铺满地面,珍珠般的露珠在阳光下闪烁,照亮了人的脸庞,生动地描绘了夏日清晨的美景。

最后两联“寂寂承残霤,青青绕废台。唾茸宫壁在,残月照馀哀”,描述了雨水滴落在寂静的地面上,环绕着废弃的高台,古老的宫墙依然存在,残月洒下的余晖中,似乎还带着一丝哀愁,增添了诗歌的意境深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雨后夏日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时间之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情赞美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作者介绍
刘辰翁

刘辰翁
朝代:宋   字:会孟   籍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生辰:1233.2.4—1297.2.12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词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风格取法苏辛而又自成一体,豪放沉郁而不求藻饰,真挚动人,力透纸背。作词数量位居宋朝第三,仅次于辛弃疾、苏轼。代表作品《兰陵王·丙子送春》《永遇乐·璧月初晴》等。
猜你喜欢

次韵题必照轩

曈昽晓日出苍凉,草木欣欣露叶光。

千里秾纤上眉睫,一区形胜发天藏。

有诗摹写江山美,无计遮拦岁月忙。

韵险暗惊才力短,坐令毛颖秃锋铓。

(0)

赠道法师

道公胆大过身躯,敢逆龙鳞上谏书。

独欲袒肩担佛法,故甘引颈受诛锄。

三年窜逐心无愧,万里归来貌不枯。

他日教门纲纪者,近闻靴笏趁朝趋。

(0)

赴太原狱别上蓝禅师

平昔巾盂共空壁,只今楼观碍层霄。

道心针水妙应在,俗眼云泥谩觉遥。

道路为家身是寄,死生如梦意全消。

明年五顶东游遍,来听吴音发海潮。

(0)

蔡州道中

北来行尽关山道,梁宋郊墟眼力微。

饮食甘酸杂淮甸,语音清软近京畿。

黄尘又向九天去,槁项新从万里归。

投老不堪行役苦,手遮西日想岩扉。

(0)

出朱崖驿与子修

投老南来雪满颠,羁囚不自忆生全。

久为白骨今重肉,已卧黄泉复见天。

报德定应追结草,效忠那肯愧餐毡。

此诗清绝如冰雪,乞与江山洗瘴烟。

(0)

次韵天觉进喜雪

万马天街听启关,晓光佳气泼人寰。

春生殿阁玲珑外,秀发园林顷刻间。

为瑞欢声浮动植,争妍诗句丽江山。

从教飞上朱蓝袂,点缀彤墀玉笋班。

(0)
诗词分类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诗人
何胤 薛曜 李致远 留正 刘旦 龙仁夫 钱福 冯应榴 玄觉 刘知几 江标 章纶 柴中行 薛式 戴名世 周锡渭 许圉师 陆诜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