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徐洪阳侍讲使荆》
《送徐洪阳侍讲使荆》全文
明 / 沈自邠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送别青门外,双旌去路赊。

楚天拥传江濑浮槎

赤社开王胙,金茎帝家

上林新赋就,云梦未应誇。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赤社(chì shè)的意思:指人们相互扶持、互相帮助的集体。

楚天(chǔ tiān)的意思:指楚国的天子,也泛指君主或统治者。

帝家(dì jiā)的意思:指皇帝家族,也泛指皇室家族或大家族。

浮槎(fú chá)的意思:比喻事物漂浮不定,没有稳定的根基。

江濑(jiāng lài)的意思:形容水流湍急,声势浩大。

金茎(jīn jīng)的意思:指男子的生殖器官,也用于比喻强壮有力。

青门(qīng mén)的意思:指官场政治的入门之处,也可以表示官场的起步阶段。

去路(qù lù)的意思:指前途或出路被堵塞,无法继续前进。

上林(shàng lín)的意思:指皇家园林,也用来形容花木繁盛、景色优美的地方。

双旌(shuāng jīng)的意思:指两面旗帜,比喻双方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送别(sòng bié)的意思:离别时向别人送行,表示道别。

未应(wèi yìng)的意思:没有回应,没有应答

拥传(yōng chuán)的意思:指众人争相传播某种信息或传闻。

云梦(yún mèng)的意思:指虚幻的梦境或幻想。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沈自邠所作的《送徐洪阳侍讲使荆》。诗中描绘了送别友人前往荆楚之地的情景,充满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首联“送别青门外,双旌去路赊”,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远行的背景。青门外,暗示了送别地点的壮丽与庄重;双旌,象征着友人身份的尊贵与使命的重大。去路赊,既表达了对友人旅途遥远的关切,也暗含了对友人前程广阔的期待。

颔联“楚天高拥传,江濑隐浮槎”,进一步描绘了友人即将前往的荆楚之地的壮阔景象。楚天高,展现了广阔无垠的天空,寓意着友人将面对的辽阔天地;拥传,即传递消息,这里指友人肩负的使命与责任。江濑隐浮槎,则以江边的沙洲和漂浮的木筏为喻,形象地表现了友人旅途中的艰难与挑战,同时也蕴含了对友人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颈联“赤社开王胙,金茎忆帝家”,转而表达对友人身份与家族荣耀的敬仰。赤社,古代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这里借指友人的家族或出身;王胙,古代帝王赐予功臣的封地或爵位,象征着友人的显赫地位。金茎,汉武帝时建于未央宫的铜柱,此处用以象征皇家的尊严与辉煌。这两句通过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友人家族荣耀与个人成就的赞赏。

尾联“上林新赋就,云梦未应夸”,则是对友人才华与成就的肯定。上林,汉代皇家园林,常用于比喻文采斐然的作品;新赋,指友人最近完成的文学作品。云梦,古代楚国的名湖,这里用以形容友人的才华横溢。未应夸,意为不必自我夸耀,体现了对友人谦逊品质的赞扬。整联既是对友人文学才华的肯定,也是对其未来成就的期许。

综观全诗,沈自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场景,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典故的巧妙结合,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也寄托了对友人旅途平安、事业有成的美好祝愿。

作者介绍

沈自邠
朝代:明

猜你喜欢

送严都事使浙

幕府三秋客,清江八月槎。

论兵初报主,学礼早承家。

仙仗催行色,乡情寄物华。

高堂时倚望,归旆莫令赊。

(0)

萃胜楼追和东廓先生二首·其一

白首寻春若处深,青山此地且投簪。

悠然独立川云际,自得一村鱼鸟心。

乍集童冠思拟胜,相宣金石感同音。

请看不舍如斯者,尺璧宁将抵寸阴。

(0)

送叶廷尉赴召北上

三年省牍镜中开,几阅玄湖堤上槐。

卿月忽悬鳷鹊观,法星犹照凤凰台。

岁残鸿雁平沙集,春转龙蛇大泽回。

莫笑公车无结袜,释之今召汉庭来。

(0)

奉次许宗鲁中允九月二日居庸佛阁同仇将军登宴二首·其一

绝域烟沙莽白登,凭高风日快虚澄。

烟烽万里元秦塞,王气千秋自汉陵。

北伐声威方电迅,西来将士已云蒸。

危关岌嶪青莲宇,看取三军剑舞腾。

(0)

遣怀用前韵二首·其一

久狎山中猿鹤伴,翻猜池上凤鸾群。

蓬莱晚照流仙气,碣石秋阴动朔云。

白璧招贤成往叹,黄金好士只空闻。

岁残兰芷能无变,霜露留夷恐不分。

(0)

涉汨罗水作

路绕忠祠叹式微,草深昏国怨萋菲。

江流似恋夫君至,山木疑怀公子归。

渔父真能辞浊世,沧浪还可濯尘衣。

秪怜一曲清湘水,不向西周抱渭矶。

(0)
诗词分类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诗人
左思 毕沅 刘大櫆 陈继儒 张英 鲜于枢 张岱 元绛 李华 孙逖 万寿祺 高鼎 严维 陈羽 蒋廷锡 虞世南 叶绍翁 王粲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