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知同二妄,目击道逾存。
- 拼音版原文全文
与 宝 觉 宿 精 舍 宋 /王 安 石 扰 扰 复 翩 翩 ,秋 床 烛 屡 昏 。真 为 说 万 物 ,岂 止 挟 三 言 。问 义 曹 溪 室 ,捐 书 阙 里 门 。若 知 同 二 妄 ,目 击 道 逾 存 。
- 翻译
- 纷扰又轻盈,秋夜烛光昏暗。
他真的在谈论世间万物,岂止是几句闲言。
在曹溪的禅堂询问义理,阙里门前捐弃书籍。
如若深知我们都一样虚妄,亲眼所见,大道反而更显真实。
- 注释
- 扰扰:形容纷乱的样子。
翩翩:形容动作轻盈。
秋床:秋天的夜晚或卧榻。
屡昏:多次昏暗。
说万物:谈论世间万物。
挟三言:仅凭几句闲话。
曹溪室:指曹溪禅寺,佛教圣地之一。
捐书:舍弃书籍。
阙里门:指孔子故里的孔庙。
同二妄:同样虚妄。
目击:亲眼看见。
道逾存:大道更加存在。
-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体现了诗人深夜难以入眠,对于万物、宇宙和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如“扰扰复翩翩”的秋风声响,以及“烛屡昏”的昏暗灯光,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有些许忧郁的氛围。
诗人提到自己在夜深时分对万物进行思考,不仅仅是简单地用三言(即古代文辞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包含三个字)来概括。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知识和智慧追求的渴望,以及面对复杂世界时无法浅尝辄止的心情。
接着,诗人询问曹溪室中之义,意在探讨更深层次的哲学和道德问题,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希望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得答案。这里的“捐书阙里门”表达了诗人对知识的尊重与渴望,即便是在偏僻的地方,也愿意捐赠书籍,传播知识。
最后两句“若知同二妄,目击道逾存”,则是诗人自嘲,对于自己对于宇宙和生命真理追求的态度持有某种程度的怀疑。这里的“二妄”可能指的是对外在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双重误解,而“目击道逾存”则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观察自然界来理解和保存大道真理。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王安石作为思想家和文学家的深邃思想与艺术风格。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清道人归西山
尝忆漱甘醴,洪涯药臼旁。
今来眇如梦,此景未曾忘。
圭组老无味,林泉路更长。
羡师从此去,当暑扣云房。
送乐学士知舒州
忆在同安郡,谁知是胜游。
仙山常独往,骚客自忘忧。
暂别经多难,劳生已白头。
羡君驱茜旆,兼得漱清流。
民俗常如古,风光最称秋。
短歌聊抒意,为我谢沙鸥。
七里泷看云
桐庐江之上,山势诡莫状。
万笏列朝班,千鬟俟远望。
我舟发侵晨,白云压青嶂。
活泼走蛟龙,喷薄助波涨。
想见空洞天,才撤云母帐。
一座玉屏风,历乱总无恙。
绝顶形变更,当头或排宕。
忽忽过山头,前山又相向。
络绎不断云,心神为之王。
衣袖如铁寒,久伫讶健忘。
风劲鸟不鸣,峭壁高无傍。
有此山水奇,看云奇穷相。
深恐入富阳,胜景更莫让。
急为笔诸书,好见云山样。
王兹园丈过访偕登北寺塔旋至元都观·其二
雨霁新草色,对坐兴怡然。
为问元都观,游迹乱云烟。
邀客复心许,齐步夕照天。
平林花枝闹,深院莺语圆。
香车和宝马,相望时流连。
我来傍小阁,煮茗汲清泉。
洗得诗肠净,何愁俗虑牵。
四筵皆颔首,即此妙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