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哉七百聚徒,何殊在网之鱼。
若也向此提撕,却成土上加泥。
不足(bù zú)的意思:不值得惊奇或不足以引起注意
何殊(hé shū)的意思:没有什么不同,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胡来(hú lái)的意思:胡乱行动,没有条理或目的地做事。
虎头(hǔ tóu)的意思:指强悍、勇猛的领导者或者首领。
将军(jiāng jūn)的意思:指军队中的高级指挥官,也可用来形容勇敢、有能力的领导者。
捩转(liè zhuǎn)的意思:指通过用力旋转或扭动物体,使其改变方向或位置。也用来比喻转变态度、观念或立场。
面目(miàn mù)的意思:指一个人或事物的真实情况或本来面貌。
山僧(shān sēng)的意思:指隐居山林的僧人,比喻远离尘嚣,修身养性的人。
霜松(shuāng sōng)的意思:指人物的志向高远,品质高尚,像松树一样坚韧不拔。
提撕(tí sī)的意思:提起并撕扯,形容争吵、争斗激烈。
燕颔(yàn hàn)的意思:形容人的颈项修长美丽,也形容人的仪态端庄。
以是(yǐ shì)的意思:表示以此为是,根据此为准
转面(zhuǎn miàn)的意思:改变立场或态度
虎头燕颔(hǔ tóu yàn hàn)的意思:形容人的样貌或神态威武凶猛,态度昂扬。
这首诗《为僧作真赞》由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通过对“虎头燕颔”、“雪桧霜松”的形象描绘,巧妙地将僧人的外貌与内在精神联系起来,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
首先,“虎头燕颔,将军之相”,诗人以“虎头燕颔”这一形象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僧人的外貌特征,既展现了其威严庄重的一面,又暗示了其内在的坚韧与勇猛,如同一位英勇的将军。这种对比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形象感,也寓意着僧人虽身处佛门,但内心仍保持着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接着,“雪桧霜松,山僧之容”,诗人进一步通过“雪桧霜松”这一自然景象的描绘,将僧人的形象与自然界的坚毅生命相融合,象征着僧人如同这些历经风霜而不倒的松树一般,具有超凡脱俗、坚韧不拔的品质。这种自然与僧人精神的契合,不仅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也深化了对僧人形象的理解。
“以是而见,胡来汉现”,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僧人形象的一种独特见解,即无论来自何方,僧人都能展现出其内在的坚定与智慧,如同“胡来汉现”一般,体现了僧人超越地域、文化的普遍性与共通性。
“捩转面目,瞻之不足”,诗人在这里使用了“捩转面目”这一形象化的表达,强调了僧人形象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让人在欣赏中不断发现新的层面,难以满足于单一的观感,体现了对僧人形象深入探索的渴望。
“盛哉七百聚徒,何殊在网之鱼”,这句话通过类比,将僧人聚集的众多弟子比作“在网之鱼”,既赞美了僧人能够吸引众多信徒的非凡魅力,也暗示了僧人教导和影响众生的深远意义。
最后,“若也向此提撕,却成土上加泥”,这句诗表达了如果僧人能够继续引导和启迪众生,那么他的影响力将会更加深远,如同在泥土上添加一层更厚的泥土,使根基更加稳固。这里蕴含着对僧人继续发挥其精神引领作用的期待和祝愿。
综上所述,《为僧作真赞》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比喻,不仅描绘了僧人的外在形象,更揭示了其内在的精神世界,展现了诗人对僧人及其所代表的佛教精神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赏。
万里汉家使,双节照清秋。
旧京行遍,中夜呼禹济黄流。
寥落桑榆西北,无限太行紫翠,相伴过芦沟。
岁晚客多病,风露冷貂裘。
对重九,须烂醉,莫牢愁。
黄花为我,一笑不管鬓霜羞。
袖里天书咫尺,眼底关河百二,歌罢此生浮。
惟有平安信,随雁到南州。
春涨一篙添水面。
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
画舫夷犹湾百转。
横塘塔近依前远。
江国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
看看尝面收新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