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裳为悼念陈伯修殿院所作,名为《悼陈伯修殿院(其三)》。诗中表达了对陈伯修未能实现年轻时追求功名之梦的惋惜之情,同时也对其身后仍能有所作为表示感慨。
首句“少年科第少能攀”,描绘了陈伯修年轻时渴望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但未能如愿的情景。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重要途径,象征着个人社会地位和成就的象征。然而,“少能攀”表明他的努力并未得到预期的结果,流露出一种遗憾与失落。
次句“未及登庸梦已阑”,进一步说明陈伯修虽未达到功名的顶峰,但其追求功名的梦想已经破灭。这里的“登庸”指登上权力的巅峰,暗示陈伯修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差距,使得他未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第三句“岂意盖棺犹有地”,转而表达出一种意外与感慨。意即陈伯修虽然未能在生前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在死后,他依然能够找到安息之地,这或许是对他的另一种形式的认可与安慰。这句话蕴含着对生命短暂与不公的思考,以及对逝者后世影响的肯定。
最后一句“于飞同在戏鱼山”,以具体场景描绘陈伯修与他人共处的安详之地——戏鱼山。这里可能寓含着对陈伯修在另一个世界中获得平静与满足的想象,与首句形成呼应,表达了对逝者的怀念与祝福。同时,“于飞”一词也借用了成语“鹏程万里”的典故,寓意陈伯修虽生前未能展翅高飞,但在死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地,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超越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陈伯修一生追求与最终归宿的描述,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哀思与对其人生轨迹的感慨,展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生死、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探讨。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周子上赴宜春
忆昔昌黎伯,直谏气凛然。
又闻赞皇公,直道薄云天。
堂堂两宗工,盖世勋无前。
朅来著此邦,仰山同不骞。
公今又继往,相望三百年。
风流虽已矣,遗迹俨弗愆。
邦风杂未纯,雕俗顽莫镌。
要须痛一洗,兴氓作其贤。
束吏缚猛虎,爱民烹小鲜。
课为天下最,名压坐中先。
凤尾催归诏,看看下小旃。
践槐知不晚,开旦促曹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