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入一几纵,暮入一几横。
登亦岂必喑,籍犹未能盲。
动与道弥远,静于理逾精。
君能问舍往,吾亦卖刀行。
不然(bù rán)的意思:表示否定,表示不同意或不同情况下的结果。
逢迎(féng yíng)的意思:指为了迎合他人的意思而主动去迎合对方的喜好或者要求。
河清(hé qīng)的意思:指河水清澈透明,比喻社会风气纯洁,没有腐败现象。
经世(jīng shì)的意思:指治理国家、处理世事。
口语(kǒu yǔ)的意思:口头上的语言表达方式,通常用于日常对话和非正式场合。
弥远(mí yuǎn)的意思:非常遥远
目睛(mù jīng)的意思:形容目光炯炯有神。
岂必(qǐ bì)的意思:用于反问,表示事情并非一定如此。
仁义(rén yi)的意思:仁义是指仁慈和公正的品质,表达了对他人的关爱和对正义的追求。
失时(shī shí)的意思:指错过或浪费了适宜的时机。
孙子(sūn zi)的意思:指孙子或后代,也用来形容晚辈或后人。
昔人(xī rén)的意思:过去的人,古代人
相逢(xiāng féng)的意思:指两个人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相遇。
一生(yī shēng)的意思:指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人生过程。
自知(zì zhī)的意思:了解自己的能力、局限和状况。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次韵彦远相州道中二首(其二)》。诗中,诗人以日常读书写字的生活场景起兴,表达了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问的理解。他提到早晨沉浸在书卷中,傍晚又变换姿势阅读,仿佛与古代学者相遇,感到欣喜。诗人引用孙子和阮生的故事,暗示即使像他们那样有名的人物,也需不断学习以保持智慧。
接着,诗人强调了学问并非仅用于世俗事务,而是贵在自我认知和明理。他批评了那些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执着于仁义,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宋襄公因仁义而战败的例子。诗人感慨人生短暂,期待清澈的河水(喻指社会清明)到来,但同时也认识到,行动应遵循道义,静思则能深化对道理的领悟。
最后,诗人表达了对友人彦远的邀请,表示如果对方愿意来访,自己也会放下手中的事情前往相迎,体现了友情的真挚和对学术交流的热忱。整首诗寓含哲理,语言质朴,富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