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6日(农历三月十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三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塞下曲六首·其一》
《塞下曲六首·其一》全文
唐 / 李白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寒]韵

五月天山雪,无花祗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抱玉(bào yù)的意思:指对美好的事物珍惜、怀有敬畏之心。

春色(chūn sè)的意思:形容春天的景色美丽绚丽。

金鼓(jīn gǔ)的意思:形容喜庆、热烈的氛围或场合。

楼兰(lóu lán)的意思:指远古西域的一个古代国家,也用来比喻遗迹、遗址等。

天山(tiān shān)的意思:指巍峨壮丽、高不可攀的山峰,也可比喻高尚的人品和伟大的事业。

未曾(wèi céng)的意思:从未、从来没有

玉鞍(yù ān)的意思:指高贵的马鞍,比喻高位、尊贵的职位或地位。

月天(yuè tiān)的意思:指月亮高悬天空,形容月亮明亮、高挂天际的景象。

折柳(zhé liǔ)的意思:指离别时伤感的情绪。

注释
五月天山:指天山在农历五月依然寒冷。
雪:指积雪。
无花:没有盛开的花朵。
祗有寒:只有寒冷。
笛中:笛声中。
折柳:古代习俗,折柳表示离别。
春色:春天的景色。
未曾:从未。
晓战:清晨的战斗。
金鼓:古代军队的战鼓。
宵眠:夜晚的睡眠。
抱玉鞍:怀抱马鞍而眠,形容军旅生活。
愿:希望。
腰下剑:挂在腰间的佩剑。
直为:只为了。
斩楼兰:斩杀楼兰王,代指消灭敌人。
翻译
五月的天山仍有积雪,不见花朵只有严寒。
笛声中仿佛听到折柳曲,春天的景色却未曾亲见。
清晨的战斗随着金鼓声起,夜晚的睡眠怀抱马鞍度过。
我愿将腰间的佩剑出鞘,只为直捣楼兰敌巢。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边塞生活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象和军旅生涯的刻画,展现了诗人豪放的情怀和不屈的个性。诗中的“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直接切入主题,以异常的天气现象表达边塞的荒凉与严酷。“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则透露出边塞军人对春色的渴望和无奈,他们只能通过远处传来的笛声感受到春意,但实实在在的春色却是难以一见的。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边塞军人的生活状态,早晨随着战鼓的响起而投入战斗,夜晚则紧紧拥抱着玉制的马鞍休息,这些细节都体现出战争的频繁和军人生活的艰辛。

最后,“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表达了诗人对敌人的坚决态度和战斗精神。这里的“楼兰”通常指的是古代西域的一个地区,这里可能象征着边塞战争中的敌对方。在这样的语境中,诗人似乎在表示,他愿意拔出腰间的剑,直接斩向那些敌对势力。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对立的手法,强化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军人的英勇。同时,诗中的意象鲜明,语言简洁有力,使得这首诗不仅在当时能够引起共鸣,也让后世读者感受到其深远的艺术魅力。

作者介绍
李白

李白
朝代:唐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生辰:701年-762年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猜你喜欢

秋旱

天公作意雨垂垂,风伯颠狂散万丝。

执法若能诛首恶,更将京观筑鲸鲵。

(0)

苏词

翩翩綵笔赋梅花,只忆朝云不忆家。

为说坡仙休怅恨,昭君犹自弄琵琶。

(0)

台城路.杭友抵越,过鉴曲渔舍会饮

春风不暖垂杨树,吹却絮云多少。

燕子人家,夕阳巷陌,行入野畦深窈。筹花斗草。

记小舫寻芳,断桥初晓。

那日心情,几人同向近来老。消忧何处最好。

夜深频秉烛,犹是迟了。

南浦歌阑,东林社冷,赢得如今怀抱。吟悰暗恼。

待醉也慵听,劝归啼鸟。怕扰离愁,乱红休去扫。

(0)

长相思

天有神。地有神。海誓山盟字字真。如今墨尚新。

过一春。又一春。不解金钱变作银。如何忘却人。

(0)

醉花阴·其一

紫枢泽笏趋龙尾。平入钧衡位。

春殿听宣麻,争喜登庸,何似今番喜。

昆台宜有神仙裔。奕世貂蝉贵。

玉砌长兰芽,好拥笙歌,长向花前醉。

(0)

论语绝句·其十一

所长孰不愿施之,岂肯言吾未信斯。

大是此心真不昧,断知天地不容欺。

(0)
诗词分类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诗人
包节 吕思诚 张浚 冯溥 彭而述 顾野王 张若虚 米友仁 辛延年 程颐 王磐 黄体芳 张红桥 崔曙 饶芝祥 陆世仪 湛方生 赵扩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