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向花前为怯春,春风似也不怜人。
- 拼音版原文全文
愁 春 明 /杨 宛 不 向 花 前 为 怯 春 ,春 风 似 也 不 怜 人 。明 添 愁 绪 阴 添 病 ,不 分 花 枝 自 在 身 。
- 鉴赏
这首《愁春》由明代诗人杨宛所作,通过对春风与花朵的描绘,巧妙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无奈。
首句“不向花前为怯春”,诗人以反问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并非畏惧春天的到来,而是另有原因。这里的“怯春”并非对季节的恐惧,而是对春天所带来的变化和生命的流逝感到不安,暗含了诗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
次句“春风似也不怜人”,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春风本是自然界中温柔而充满生机的力量,但在诗人眼中却似乎没有给予他应有的关怀与理解。这句诗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春风人格化,赋予其情感,强化了诗人孤独与被忽视的感受。
后两句“明添愁绪阴添病,不分花枝自在身”,则直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身体的不适。白天(“明”)的春光不仅没有带来愉悦,反而加重了内心的愁绪;夜晚(“阴”)的凉意则让身体更加虚弱。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面对春天时的复杂情绪,以及这种情绪对身心造成的双重打击。
整体来看,《愁春》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形象的自然景物对比,展现了诗人面对春天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又有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哀愁。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深意,情感真挚动人,体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多竹山属题澹庵图
养心莫若澹,可为知者道。
利欲苟薰心,神智必尽耗。
热中满天下,学者犹浅躁。
平生吾竹山,行己有殊操。
密林置小轩,飞尘不能到。
犹馀文字业,舍此无所好。
偶然来旧雨,默对即深造。
祇愁意非坚,出户还媚灶。
陈仁先属题货畚图
货畚事怪不可诘,意必景略所自言。
一餐之惠犹将报,十倍偿直应怀恩。
治国才与孔明近,澹泊退让谁比伦?
独恨意度稍狭隘,睚眦小忿何久存。
图中眉宇绝矫异,于法当贵非长贫。
被褐扪虱更多事,奚取知己来桓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