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陵祠》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子 陵 祠 宋 /汪 义 荣 四 皓 逃 秦 终 翼 惠 ,伯 夷 避 纣 亦 归 文 。先 生 岂 是 忘 君 者 ,最 有 维 持 汉 鼎 勋 。
- 注释
- 四皓:指秦末四位著名隐士: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翼惠:刘惠帝的字,汉惠帝刘盈。
伯夷:商朝末年的孤竹国王子,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而饿死首阳山。
归文:归隐于文治之中。
岂是:怎能是。
忘君者:忘记君主的人。
维持:维护。
汉鼎:汉朝的政权。
勋:功勋。
- 翻译
- 四个隐士逃离秦国最终辅佐了刘惠帝,伯夷为了避开商纣王也选择了归隐。
先生您怎能忘记国家和君主,您的功勋最大,对维护汉朝江山有极大贡献。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汪义荣的作品,名为《子陵祠》。诗中通过对古代忠臣伯夷、四皓等人的提及,表达了诗人对于维护国家长久稳定和忠君之道的重视与赞赏。
“四皓逃秦终翼惠,伯夷避纣亦归文。”
这两句诗描绘了古代忠臣四皓(指东周时期的商山四皓)和伯夷,他们分别在秦朝和殷纣王灭亡后,都选择了隐居而不仕新君,表明了他们对旧主的忠诚和坚守道德操守。这里的“翼惠”和“归文”,暗示着四皓、伯夷等人的行为是出于对先君恩泽的记念和维护先君遗志。
“先生岂是忘君者, 最有维持汉鼎勋。”
这两句诗则转向对话者或被称赞者的赞颂。其中,“先生”指的是受尊敬的人物,这里可能是指某位历史人物或者理想中的忠臣形象。“岂是忘君者”表明这个人绝非会遗忘君恩之辈,而是“最有维持汉鼎勋”,即他最擅长于保持和继承汉朝的礼器制度及文化传统。这里的“汉鼎勋”象征着国家的法度与荣誉,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赞扬这位先生能够坚守忠诚之道,对国家的稳定发展做出了贡献。
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对忠臣行为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政治秩序和忠君思想的向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