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实驱为贼,官今视若常。
《闻盗发亡男雷孙墓》全文
- 翻译
- 这难道是曹操一党,竟忍心做挖掘陵墓的人。
是谁真正驱使他们成为盗贼,如今官府对此却视若寻常。
所以不会有贵重的金碗出土,哪里会有珍贵的竹简隐藏。
社会风气败坏到这种地步,我痛心的不仅仅是这件事的悲哀。
- 注释
- 阿瞒:曹操的小名,这里暗指曹操的势力。
发丘郎:古代传说中盗掘坟墓的人。
驱为贼:驱使成为盗贼。
视若常:当作平常之事看待。
金碗:象征贵重物品,可能指陵墓中的陪葬品。
竹书:古代用竹简书写的文献,此处可能暗示历史记录。
风俗:社会风气。
痛此殇:对这种悲哀感到痛心。
-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闻盗发亡男雷孙墓》。诗中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哀叹和对贼人的愤慨。
“得非阿瞒党,忍作发丘郎。”这里使用了比喻手法,将那些贼人比作阿瞒党,即古代以残暴著称的匈奴部落。而“忍作发丘郎”则是指那些贼人竟然甘愿做盗墓之徒。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强调了这些人的不道德和无耻。
“谁实驱为贼,官今视若常。”这两句批判了当时的官府,他们对贼人的行为视而不见,似乎司空见惯,对其犯罪行为熟视无睬。诗人对这种官员的冷漠和姑息表示强烈的不满。
“故无金碗出,岂有竹书藏。”这两句则是说,由于贼人的猖獗和官府的纵容,所以世上便少了珍贵的财宝,也难以保存古籍文物。诗人借此表达了对文化遗产被破坏的痛心。
“风俗衰如此,非徒痛此殇。”最后两句总结全诗,指出当前社会风气的颓败,并非仅是对于亡者的哀悼,而是对整个时代的悲哀。这里,“此殇”指的是雷孙墓被盗发之事,但也象征着整个社会道德的沦丧。
这首诗通过对盗墓现象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风气的衰败和官吏腐败的问题,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传统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的深切忧虑。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次韵赵郎中泛舟之作
危楼杰出清苕浒,一眺苍然尽平楚。
倚栏兴尽兰桡举,时听长年作吴语。
赵盾当权人共苦,白蘋清风渺何处。
人生得閒价无伍,天遣吾侪共休汝。
公孙爱客茶屡煮,风味端能继桑苧。
晚凉一卮荐菰黍,清唱时闻采莲女。
纪兹胜践须燕许,好与留题镇烟屿。
吾诗老去浑漫与,不畏传抄殚万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