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斑竹(bān zhú)的意思:指有斑纹的竹子,比喻人的品质或能力有所不同。
初更(chū gēng)的意思:指天黑后到夜深人静时的第一次敲鼓点。
分明(fēn míng)的意思:明显、清楚
鼓点(gǔ diǎn)的意思: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节点或关键环节。
何处(hé chǔ)的意思:指不确定的地方或未知的位置。
红灯(hóng dēng)的意思:红灯通常指交通红灯,表示停止、禁止或警示。在成语中,红灯常用来比喻警告、禁止或阻止某种行为。
来历(lái lì)的意思:指事物的由来、起源。
历历(lì lì)的意思:清晰明了,如实详细。
泠泠(líng líng)的意思:形容风声、水声等清脆悦耳。
露华(lù huá)的意思:指春天到来,大地上的花朵开始绽放。
明月(míng yuè)的意思:形容月亮明亮清澈、明朗动人,也用来比喻人的才情出众、光彩照人。
前明(qián míng)的意思:指事情发生之前就已经明白或预见到了。
且喜(qiě xǐ)的意思:表示暂时满足,不再追求更多。
入耳(rù ěr)的意思:指言语或声音听起来舒服、顺耳。
听来(tīng lái)的意思:根据听到的声音来判断事物的真实情况
衙鼓(yá gǔ)的意思:衙门里的鼓声,指官府的威严和法纪。
一枝(yī zhī)的意思:指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一支。
月满(yuè mǎn)的意思:指月亮圆满的状态,比喻事物达到顶点或极盛的状态。
中庭(zhōng tíng)的意思:指院子中央的庭院,也可引申为指某个地方的核心或中心。
- 鉴赏
这首《卖花声·月夜闻歌》由清代诗人许禧身所作,描绘了一幅月夜听歌的宁静画面。
首先,“风静夜泠泠”,开篇即以“静”字点题,营造出夜晚的宁静氛围。接着,“何处箫声”一句,引出主题——月夜之中的音乐。箫声在夜色中传来,其音韵“历历”而“分明”,仿佛每一音符都清晰可辨,妙不可言。特别指出“一枝斑竹好”,斑竹因其独特的纹理和声音特质,在古代常被用于制作乐器,此处巧妙地将乐器与自然景观结合,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艺术感。
“衙鼓点轻轻。已报初更。”衙鼓是古代官府报时的工具,轻柔的鼓声与夜的寂静相映成趣,暗示时间的流逝,同时也为听歌的场景增添了一丝庄严与肃穆。这句不仅描绘了时间的流转,也暗示了听者内心的平静与专注。
“露华如水洗中庭。”月光下的露珠如同清水般晶莹剔透,洗净了庭院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这一句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宁静与美好。
最后,“且喜窗前明月满,背了红灯。”表达了听者对月光的喜爱,选择在明亮的月光下享受音乐,而不是依赖灯光。这一细节体现了听者对自然之美的崇尚,以及对音乐纯粹欣赏的态度。
整体而言,《卖花声·月夜闻歌》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月夜听歌场景,展现了音乐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好,以及听者内心世界的宁静与满足。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吊越王台
昔者虞翰林,盛制越台碑。
读碑多胜槩,登台但荒基。
王昔乘黄屋,自云帝蛮夷。
迷途殊早复,臣节终无亏。
陆贾信自贤,任嚣岂真痴。
台今废兴几,终古名不移。
海山万景赴,岂殊隆汉时。
乃知登览胜,曷以台观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