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催科(cuī kē)的意思:催促学习,督促进步。
蹉跎(cuō tuó)的意思:指浪费时间、虚度光阴。
伏波(fú bō)的意思:指屈服于强者,低头认输。
何必(hé bì)的意思:表示某种行为或做法没有必要或没有意义。
矍铄(jué shuò)的意思:形容老人精神矍铄,意志坚定,精神焕发。
款段(kuǎn duàn)的意思:指文章或言辞的内容、章节或段落的划分。
末路(mò lù)的意思:指事物走到尽头,无法再继续发展或改变的境地。
栖山(qī shān)的意思:指隐居在山中,远离尘嚣的意思。
岂不(qǐ bù)的意思:表示反问或加强语气,意为“难道不是吗?”、“难道不会吗?”等。
天涯(tiān yá)的意思:指天边,引申为指遥远的地方或极远的地方。
下考(xià kǎo)的意思:指高考结束后,即将进入大学阶段的学生们在高考结束后的放松和放纵的状态。
阳城(yáng chéng)的意思:阳城是一个地名,也指的是阳光明媚、气候宜人的城市或地方。
志士(zhì shì)的意思:指有志向、有抱负的人,特指愿意为国家或社会事业奋斗的人。
- 翻译
- 远行的人感叹漂泊无依,有志之士只能寄身山林。
年轻人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必自比古代名将伏波将军。
老而精神焕发难道不伟大?但晚年却落魄失意。
应付税务拙劣不堪,这又能比得上廉洁公正的阳城侯吗?
- 注释
- 游子:远行的人。
悲:感叹。
天涯:形容广阔无边的地方,这里指漂泊不定。
志士:有志向的人。
栖:寄居。
山阿:山中高地。
少游:年轻的游子。
一款段:比喻才华出众。
伏波:古代名将马援,以英勇善战著称。
矍铄:老而精神焕发。
伟:伟大。
末路:晚年。
蹉跎:失意,光阴虚度。
催科:催缴赋税。
拙下考:应付税务拙劣。
当:相比。
阳城:汉代官员阳城侯,以廉洁公正闻名。
-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游子怀念和悲凉情感的诗句。开篇“游子悲天涯,志士栖山阿”两句,描绘出游子的孤独与志士的隐居,这些人因为某种原因或是心中所承载的使命而远离家乡,或选择在深山中安顿身心。这里的“天涯”和“山阿”都象征着遥远和边际,表明他们与世俗生活的隔绝。
接着,“少游一款段,何必减伏波。”则是说即便是短暂的旅行,也无需在意外界的议论。这里的“少游”意味着短暂的离家,而“一款段”则是一种情感的宣泄,表明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至于“何必减伏波”,则是在说不需要过度在乎世人的评价。
“矍铄岂不伟,末路终蹉跎。”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生命和事业的深刻认识。“矍铄”形容事物的壮丽与辉煌,而“岂不伟”则是在赞叹这种壮观。而“末路终蹉跎”则透露出一种对未来不确定甚至悲观的态度,似乎在说即使壮丽的事情,也有它走向尽头的一天。
最后,“催科拙下考,当如阳城何。”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学业和仕途的迷茫与无奈。“催科”是指科举考试的压力,“拙下考”则是在说自己的学业进展不顺利。而“当如阳城何”则是在反问,自己将来会如同哪位高士或隐逸,这里有自嘲和无奈的情绪。
整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比游子与志士的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由与束缚、现实与理想之间矛盾的心态。同时,它也反映出诗人在面对学业与仕途时所感到的压力和迷茫。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春尽途中
田园不事来游宦,故国谁教尔别离。
独倚关亭还把酒,一年春尽送春诗。
溪涨
当时浣花桥,溪水才尺馀。
白石明可把,水中有行车。
秋夏忽泛溢,岂惟入吾庐。
蛟龙亦狼狈,况是鳖与鱼。
兹晨已半落,归路跬步疏。
马嘶未敢动,前有深填淤。
青青屋东麻,散乱床上书。
不意远山雨,夜来复何如。
我游都市间,晚憩必村墟。
乃知久行客,终日思其居。
游终南山因寄苏奉礼士尊师苗员外
半岭逢仙驾,清晨独采芝。
壶中开白日,雾里捲朱旂。
猿鸟知归路,松萝见会时。
鸡声传洞远,鹤语报家迟。
童子闲驱石,樵夫乐看棋。
依稀醉后拜,恍惚梦中辞。
海上终难接,人间益自疑。
风尘甘独老,山水但相思。
愿得烧丹诀,流沙永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