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来因别暑,西去不缘风。
若虞烟气引,莫近柞犹丛。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元微之的生春诗韵,却描绘了一个与春日截然不同的景象——初秋的意境。诗中“何处生秋早,秋生流火中”以反常的逻辑开篇,将秋天的来临置于夏日未尽之时,流火象征着夏末的余热,却意外地催生了秋意,这种构思新颖独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思考空间。
接下来,“时来因别暑,西去不缘风”两句,通过时间的变化和自然界的流动,暗示了季节更替的自然规律。这里的“别暑”既指不同于酷暑的凉爽,也暗含了秋天特有的宁静与舒适。“西去不缘风”,则进一步强调了秋天的来临并非由风力推动,而是自然界的内在规律所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勤学思车胤,谈经忆马融”两句,借用了历史人物的故事,车胤囊萤夜读,马融讲学时坐骑牛背,以此来表达对勤奋学习和学术交流的赞美。在这里,诗人巧妙地将个人修养与社会风气联系起来,鼓励人们在追求知识的同时,不忘传承和发扬古代学者的精神。
最后,“若虞烟气引,莫近柞犹丛”两句,描绘了一幅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画面。诗人希望人们在享受秋天带来的宁静与美好时,能够远离污染,亲近自然,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和谐。这一句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珍视,也体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天独特景象的描绘和对古人精神的颂扬,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学问以及生活态度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春风摇杂树,言别还江汜。
坚冰生绿潭,又客三千里。
兆梦唯颜色,悬情乃文史。
涤耳贵清言,披欢迟玉趾。
秦城疑旧庐,伫立问焉如。
稚子跪而说,还山将隐居。
竹林既深远,松宇复清虚。
迹迥事多逸,心安趣有馀。
石门动高韵,草堂新著书。
骞飞久超绝,蹇足空踌躇。
犹有昔时意,望君当照车。
驱车当六国,何以须潜默。
圣主常徵贤,群公每举德。
此时方独往,身志将何欲。
愿谢山中人,回车首归躅。
地势连沧海,山名号紫微。
景闲僧坐久,路僻客来稀。
峡影云相照,河流石自围。
尘喧都不到,安得此忘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