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草每移径,滤虫还入泉。
《律僧》全文
- 注释
- 苦:艰难困苦。
长:长久。
出:显现、成功。
清羸:清瘦。
少年:年轻人。
持斋:遵守斋戒。
唯一食:一日一餐。
讲律:讲解佛法。
岂曾:何曾、从未。
眠:睡觉。
避草:避开草丛。
移径:改变路径。
滤虫:过滤虫子。
入泉:流入泉水。
从来:自古以来。
天竺:古代印度。
法:佛法。
到此:流传到此地。
几人:少数人。
传:传承。
- 翻译
- 长久以来修行难以有成,清瘦的身躯显出少年模样。
每日只吃一顿斋饭,研习佛法从未有过睡眠。
为了避开杂草常换路径,过滤虫子还要亲自取泉水。
自古以来天竺的佛法,流传到此又有几人真正传承。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佛教僧侣严格修行的景象,通过对其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僧人的清贫、自律与敬业。首句“苦行长不出”表明僧人长期坚持艰苦的修炼,不为世俗所动摇;“清羸最少年”则形象地比喻僧人心如止水,清澈纯净且始终保持赤子之心。
“持斋唯一食”说明僧人的饮食简朴,只有一餐,体现了佛教的出家精神和对物欲的放下;而“讲律岂曾眠”则强调僧人对于佛法的专注和敬业,即使在睡眠中也不忘记诵读戒律。
“避草每移径”形象地描绘了僧人的慈悲之心,连小草都不愿践踏,更别说其他生命;“滤虫还入泉”则展示了僧人对生命的尊重,即使是微小的昆虫也不忍心伤害。
最后,“从来天竺法,到此几人传”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法脉传承的关切,以及对于能够真正领悟和传承佛法的人数之稀少的感慨。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佛教修行的严肃性和深远意义,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此类高尚境界的赞美与向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