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恐波头卷室去,欲将船尾载君行。
- 拼音版原文全文
赠 葛 苇 宋 /苏 轼 竹 椽 茅 屋 半 摧 倾 ,肯 向 蜂 窠 寄 此 生 。长 恐 波 头 卷 室 去 ,欲 将 船 尾 载 君 行 。小 诗 试 拟 孟 东 野 ,大 草 闲 临 张 伯 英 。消 遣 百 年 须 底 物 ,故 应 怜 我 不 归 耕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百年(bǎi nián)的意思:百年表示一百年的时间,也指很长时间。常用于形容事物的持久和历史悠久。
伯英(bó yīng)的意思:指勇敢、有胆识的人。
不归(bù guī)的意思:不返回;不回来
草闲(cǎo xián)的意思:指闲散、懒散的状态。
船尾(chuán wěi)的意思:船尾是指船只的尾部,用来比喻事物的末端或最后一部分。
此生(cǐ shēng)的意思:指一生、一世、终身。表示此生的时间范围,强调某种情感或决心将会贯穿整个人生。
底物(dǐ wù)的意思:指事物的本质或实质。
东野(dōng yě)的意思:东方的田野,比喻辽阔广大的土地。
蜂窠(fēng kē)的意思:形容密集如蜂窠的事物。
归耕(guī gēng)的意思:指农民归田务农,也比喻人退隐自耕。
茅屋(máo wū)的意思:指简陋的房屋或住所。
消遣(xiāo qiǎn)的意思:指为了打发时间或娱乐而进行的活动。
小诗(xiǎo shī)的意思:指短小精悍的诗歌作品。
竹椽(zhú chuán)的意思:竹子做的椽子,比喻人贫苦。
- 注释
- 竹椽茅屋:简陋的竹子和茅草搭建的房屋。
肯:愿意。
蜂窠:比喻简陋的生活环境或栖息之处。
波头:水边,这里指洪水。
船尾:船的后部,这里象征离开的工具。
孟东野:唐代诗人孟郊。
张伯英:东汉书法家,擅长草书。
消遣:打发时间。
百年:一生。
底物:何物,什么。
怜:同情,理解。
- 翻译
- 破旧的竹屋几乎要倒塌,你是否愿意在此度过余生像蜜蜂在蜂巢中一样。
我常常担心洪水会卷走我们的居所,想用船带你一同逃离。
我想用这首小诗模仿孟东野的风格,闲暇时临摹张伯英的大草书法。
为了打发这一生,需要些什么呢?想必你会理解,我宁愿有你陪伴也不愿独自归乡务农。
-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的作品,名为《赠葛苇》。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苏轼对朋友的深厚情谊以及他个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
“竹椽茅屋半摧倾,肯向蜂窠寄此生。”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简陋而又自然的居所,作者愿意将自己的人生寄托于这样一个环境之中。这里的“竹椽茅屋”象征着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而“肯向蜂窠寄此生”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执着与满足。
“长恐波头卷室去,欲将船尾载君行。” 这两句则流露出诗人对于时间流逝和变化的忧虑,以及他希望能够与朋友一同经历这些变化的心愿。这里的“波头”象征着时间的无情流逝,而“船尾载君行”则是对友谊的珍视。
“小诗试拟孟东野,大草闲临张伯英。” 这两句显示了苏轼在文学上的自信以及他与当时文坛其他诗人的交往。这里提到的“孟东野”和“张伯英”都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通过这些名字,苏轼表达了一种文学交流与共鸣的情感。
最后两句,“消遣百年须底物,故应怜我不归耕。” 则是苏轼对自己一生选择的反思和解释。他认为自己的生命如同一种“百年须底物”,即便是一种需要慢慢消耗的存在,因此他感到自己对于未能回到田间耕作的生活方式有着不舍与怜悯。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友谊和文学创作的深刻感悟,同时也透露出苏轼个人对于归隐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对于时间流逝的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倦寻芳
杏檐转午。清漏沈沈,春梦无据。
凤锦龟纱,空闭酒尘香雾。
流水行云天四远,玉箫声断人何处。
倦寻芳,镇情尖翠压,强拈飞絮。
记旧约、荼蘼开后,屈指心期,数了还数。
误我凭阑,几度片帆南浦。
燕懒莺慵春去也,落花犹是东风主。
正销凝,被愁鹃、又啼烟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