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恩留不遣,仍棹越船回。
《季秋十九日追还学士院回舟入都作二首·其一》全文
- 注释
- 上恩:皇上的恩惠。
遣:派遣。
仍:仍然。
棹:划船。
玉堂署:显赫的官署。
鱼还:比喻归位。
符节台:古代官员的办公处。
危心:忧虑的心情。
摧橹:停止划桨。
病眼:患病的眼睛。
刮云开:形容视线清晰。
淮南诏:淮南王的诏书。
惭:感到惭愧。
视草才:起草诏书的人才。
- 翻译
- 皇上的恩泽让我留下,我仍然乘越地的船只返回。
我愧居显赫的玉堂官署,但愿如鱼儿回归符节台。
心中忧虑,划桨停歇,病眼中云雾散去。
反复阅读淮南王的诏书,深感自己并非起草诏书的能手。
-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学者在季秋时节,于十九日从学士院追还归来的心境。首句“上恩留不遣,仍棹越船回”表明了作者深受皇恩,但最终没有被 留下,而是乘船返回。这一行点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复杂情感。
接下来,“人忝玉堂署,鱼还符节台”,这里运用了“玉堂”和“符节台”两个地名,通过对比人与鱼的不同命运,表达出诗人对于自己未能留在学士院的遗憾之情。"玉堂"象征高贵,而"符节台"则是平凡之地,这里暗示了诗人对自身才华和位置的不满。
“危心摧橹罢,病眼刮云开”一句,通过形容词“危心”、“摧橹”、“病眼”,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不安与痛苦,以及他渴望冲破束缚、寻求心灵解脱的心境。
最后,“读遍淮南诏,惭非视草才”一句,则显示出诗人通过阅读古籍(如《淮南诏》)来寻找安慰,同时对自己的才能产生了自卑之情。这里的“惭非”表达了诗人的自责与不满,认为自己未能发挥所长。
整首诗以深沉内省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在面对荣耀与失落时复杂的心路历程。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挽吴全美联
将军从天上飞来,控粤江,督闽海,数十年矛炊盾淅,饱受艰辛,兹值楼成蜃气,浪吼鲸波,安排尽瘁鞠躬,出师未捷悲诸葛;
知己问几生修到,交若漆,醉似醪,七八月击楫同舟,目无余子,那期夜动酉鸡,晨惊甲马,遂令月明星陨,挂剑翻教哭延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