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属(bù shǔ)的意思:不属意、不属实、不属于
草偃(cǎo yǎn)的意思:草木倒伏
吠形(fèi xíng)的意思:形容事物表面的形状或样子与其本质或内在实质不符。
吠声(fèi shēng)的意思:形容无力的抵抗或威胁。
好恶(hào wù)的意思:指喜好或厌恶的情感态度。
何常(hé cháng)的意思:没有特定的含义,常用于修辞或修辞句中。
犬吠(quǎn fèi)的意思:指小狗的叫声,比喻微不足道的声音或无足轻重的事物。
属于(shǔ yú)的意思:属于表示某个事物或者人是属于另外一个事物或者人的,是一种归属关系。
西子(xī zǐ)的意思:指美丽的女子。
偃风(yǎn fēng)的意思:指风向改变,转为顺风。比喻局势、环境或态度等发生转变,变得有利。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yī quǎn fèi xíng, bǎi quǎn fèi shēng)的意思:一个狗吠叫能够引起其他狗的跟随,形容一个人的声音或行为能够引起其他人的模仿或效仿。
- 鉴赏
这首诗《秋胡行(其四)》由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通过对比和比喻,探讨了社会中人们对事物评价的主观性和变化性。
首句“好恶何常显者易为名”提出问题,指出人们对于好坏的判断并非恒定不变,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接着,“一犬吠形,百犬吠声”运用形象的比喻,说明当一种现象或行为被关注时,会引来众人的响应,形成一种普遍的舆论倾向。这种现象类似于一只狗看到异物吠叫,随后其他狗也跟着吠叫,形成了声音的连锁反应。
“如草偃风,夜虫附明”进一步深化这一观点,将社会现象比作风吹草动,或是夜晚的昆虫聚集于明亮之处。这表明在社会中,某些现象或行为一旦引起关注,就会迅速扩散,影响到更多的人,形成一种集体的反应。
最后,“西子虽姣,不属于盲”通过引用中国古代美女西施的例子,强调即使是最美的事物,也可能因为某种原因而不被所有人认可。这里暗含了对社会评价标准多样性和主观性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评价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相对地位和影响力。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社会现象和评价时,应保持独立思考,避免盲目跟风,同时认识到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和主观性。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