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不见江左之褚渊,此鱼一尾售数千。
丈夫须发果如戟,但知堪炙宁论钱。
百辈(bǎi bèi)的意思:指百年的时间。
不拟(bù nǐ)的意思:不计较,不在意。
不见(bú jiàn)的意思:不再见到,失去联系
槎头(chá tóu)的意思:指人的领导地位或权威的象征。
掾史(yuàn shǐ)的意思:指担任官职的人,负责记录和整理历史资料的官员。
疮痂(chuāng jiā)的意思:指伤口溃烂、病情严重。
府君(fǔ jūn)的意思:指官职高位、权力大的官员或者地位尊贵的人。
夫须(fū xū)的意思:表示应该、必须、需求。
刚直(gāng zhí)的意思:指人的品质正直坚定,言行举止刚正不阿。
函封(hán fēng)的意思:封存文件或信函,不予公开。
汉阴(hàn yīn)的意思:汉阴是一个古代地名,用来形容一个地方阴暗、寒冷。
何由(hé yóu)的意思:何以,从何处。表示不知道或无法确定事物的来源。
击节(jī jié)的意思:敲击节拍,表示赞赏或喜悦。
渐台(jiàn tái)的意思:渐渐升高的平台,比喻逐步提升的地位或成就。
江左(jiāng zuǒ)的意思:指江南地区,尤指江苏、浙江一带。也用来比喻江南地区的人或事物。
江汉(jiāng hàn)的意思:指江河的宽阔和汉水的湍急,比喻宽广的胸怀和奔放的气概。
郡吏(jùn lì)的意思:指官吏在地方上履行职责,管理治理一方的意思。
可悲(kě bēi)的意思:形容情况或事物令人感到非常悲哀、可怜。
口角(kǒu jué)的意思:指争吵、争执、争论的口头冲突。
藜苋(lí xiàn)的意思:指人们不得不依赖或接受的事物。
敛板(liǎn bǎn)的意思:指收敛、抑制言行,不显露出来。
疗饥(liáo jī)的意思:解决饥饿问题
令子(lìng zǐ)的意思:令子指的是令人满意的子女。形容子女有出息,令父母骄傲。
盘餐(pán cān)的意思:形容吃饭过量或过度享受美食。
平生(píng shēng)的意思:指一个人一生的时间。
遣使(qiǎn shǐ)的意思:派遣使者或代表去执行某项任务或传达某个意图。
人意(rén yì)的意思:人们的意愿或心意。
觞酒(shāng jiǔ)的意思:指宴会上举杯祝酒。也形容喜庆、欢乐的场合。
秃尾(tū wěi)的意思:指动物尾巴上的毛发已经脱落,形容情况非常糟糕或者非常糟糕的样子。
谓言(wèi yán)的意思:谓言是指陈述句中的谓语部分,用于表示动作、状态或属性。在语言学中,谓言是句子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表达主语的动作、状态或属性。
五马(wǔ mǎ)的意思:指五匹马,比喻力量强大、威势非凡。
无色(wú sè)的意思:没有颜色,指事物没有色彩。
徐州(xú zhōu)的意思:徐州之鹿是指徐州的鹿,比喻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由于自身的特殊性或特权地位而成为众人追捧的对象。
须发(xū fà)的意思:须发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人的头发或胡须。它表示人的头发或胡须因惊吓、恐惧或愤怒而竖立起来。
谀言(yú yán)的意思:谄媚的言辞或奉承的话语。
元日(yuán rì)的意思:指一年的第一天,也可指元旦。
丈夫(zhàng fū)的意思:指已婚男子,也可用来泛指男性配偶。
诸郎(zhū láng)的意思:指众多男子或众多人。
子羽(zǐ yǔ)的意思:指儿子和父亲之间的关系。
走藏(zǒu cáng)的意思:走藏指的是逃避、躲藏的意思。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展现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诗人李彭以“食鳆鱼”这一行为作为切入点,将吴良斋和江左之褚渊的形象进行对比,揭示了官场中谄媚逢迎的风气与个人坚守正直品格之间的冲突。
首先,诗人描绘了吴良斋在官场中的形象,他身为郡吏,地位虽高却随从于掾史之下,显得有些卑微。在元日之时,他为府君祝寿,以酒和谀言来讨好,这种行为破坏了原本应有的真诚和尊重,败坏了人心。诗人通过“口角击节五马贤,鳆鱼百辈为君赐”这两句,讽刺了这种表面的恭维和虚伪的礼节。
接着,诗人转向褚渊的形象,他生活在江左,以刚直著称,对价值连城的鳆鱼不屑一顾,只在乎其是否能烤着吃,而不关心价格。这反映了褚渊对物质价值的淡泊和对道德品质的重视。诗人通过“丈夫须发果如戟,但知堪炙宁论钱”这两句,赞扬了褚渊的高尚情操。
然而,诗人并未停留在对这两种形象的简单对比上,而是进一步探讨了“疗饥渐台亦可悲,味比疮痂良可贱”的主题。这表明了在追求物质满足的过程中,人们可能会失去尊严和内心的平静,甚至变得像疮痂一样不堪。诗人通过这一比喻,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和批判。
最后,诗人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谓言此物不拟尝,饷我因君累十觞”。他希望人们能够超越物质的诱惑,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对真正价值的追求。同时,诗人也借“汉阴槎头推不御,徐州秃尾甘走藏”两句,表达了对不同地区特色美食的欣赏,以及对个性化的饮食选择的尊重。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对比和深刻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社会现象的洞察和对于理想生活的向往。它不仅是一首关于食物的诗,更是一首关于人性、道德和社会风气的深刻探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