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碑堪考古,有客自看山。
竹好惟嫌密,云多不自閒。
小溪知最近,童浴夜方还。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在律院中应俗生活的景象,以及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感受。诗中的意境宁静而深远,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以及内心世界的平和。
“亭荒草木删”一句,通过对荒废亭台及时光荏苒的描述,传递出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感和淡淡的哀愁。然而,“无碑堪考古,有客自看山”则转换了视角,从缺乏历史记载的遗憾到自然景观的自我展现,表达了一种超越时间限制的审美态度。
“竹好惟嫌密,云多不自閒”两句,通过对竹林和云层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的细腻感受,还传递出一种宁静而又豁然的心境。竹子虽好,但过于密集亦觉局促;云朵虽多,却并不觉得单调或是烦闷,反映出诗人内心的从容与自在。
“小溪知最近,童浴夜方还”则描绘了一幅水边晚景。小溪流淌,似乎知道诗人最为亲近;而远处孩童嬉戏于溪水之中,直至夜深才归,透露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幽深,通过对僧院生活及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特有的静谧情怀和豁达心态。
竹林先生陈夫子,白发鬖鬖垂两耳。
著书眼似秋月明,为文思入青冥里。
近来学得神仙术,欲向山中餐石髓。
世间自有仙人居,何必蓬莱三万里。
先生一去竟莫回,我尝劝之留不止。
如何擘破山中云,却被茅君强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