缀薜竟茅屋,物閒僧未閒。
为余起烧茗,相送远柴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寥的僧舍生活场景。诗人彭孙贻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人与访客之间温馨而略带哲思的互动。
首句“缀薜竟茅屋”,以“薜”指代藤蔓,形象地描绘了僧舍周围自然环境的幽静与简朴,藤蔓缠绕于茅屋之上,增添了几分生机与和谐。接着,“物閒僧未閒”一句,转折中透露出僧人的忙碌与精神世界的丰富,即使物质生活简单,心灵世界却充满活力。
“为余起烧茗,相送远柴关”两句,生动描绘了僧人为来访者准备茶饮,并亲自送至远处柴门的情景,体现了僧人对客人的热情与关怀,以及他们之间超越世俗的深厚情谊。
“罢饭众禽去,安禅乱冢间”则进一步展示了僧人的修行生活。在用餐后,鸟儿们飞离,僧人们则在杂草丛生的墓地间静心修行,这种场景既显现出修行生活的孤独与寂静,也暗示着生命的无常与轮回。
最后,“踌躇苦空境,叹息过前山”表达了诗人对僧人修行生活的感慨。面对空寂的环境,诗人内心充满了思考与反思,对生命、宇宙、存在的意义产生了深深的疑问与感叹,最终将目光投向远方的山脉,似乎在寻求答案或释放内心的思绪。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邃的思考,展现了僧人与访客之间的温馨互动,以及对生命、修行、存在的深刻感悟,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客舍东城隅,西山眺望閒。
朝见积雪斑,暮见落日殷。
平生爱山心,对之了不关。
今朝谷城下,春水始一湾。
麦畦绿照眼,上有青螺鬟。
忽如逢故人,一笑开襟颜。
山水只如此,值我归兴閒。
归亦有何好,试问此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