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白日(bái rì)的意思:指白天、日间。也可用来形容事情明摆着的、显而易见的。
边土(biān tǔ)的意思:指边疆土地,也可指边远贫瘠的地方。
不光(bù guāng)的意思:不仅仅是,不只是
当道(dāng dào)的意思:指某种事物当前处于主导地位或盛行的状态。
东南(dōng nán)的意思:指东南方向。
发书(fā shū)的意思:传递书信或消息。
苦竹(kǔ zhú)的意思:形容人遭受磨难、痛苦的境况。
立春(lì chūn)的意思:立春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天开始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标志着冬天结束,春天的到来。
蒙蒙(méng méng)的意思:形容雾气、烟雾等稠密而模糊的样子。
民有(mín yǒu)的意思:指人民共同拥有的财产、权益。
牛喘(niú chuǎn)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非常疲劳、筋疲力尽。
三日(sān rì)的意思:指短时间内,只有三天的时间。
上山(shàng shān)的意思:指向山上走或攀登山峰,也可引申为追求进步、攀登事业的意愿。
岁朝(suì cháo)的意思:岁朝指的是一年的开始,也可以表示新的时代或阶段的开始。
棠梨(táng lí)的意思:指人或事物的相似程度非常高,几乎无法区分。
问牛(wèn niú)的意思:指对一个问题明明知道答案,却故意追问别人,以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无当(wú dàng)的意思:没有可依靠的对象或事物,没有合适的用途或价值。
下黑(xià hēi)的意思:指人做坏事、干坏事。
云头(yún tóu)的意思:指云彩的顶端,用来比喻好事将要发生或好运即将到来。
竹根(zhú gēn)的意思:指事物根基坚固,不易动摇。
- 鉴赏
这首明代朱长春的《岁事歌二首(其二)》描绘了冬季立春时的阴霾天气。首句“岁前立春下黑雾”点出立春时节天空阴沉,乌云密布,接着“三日蒙蒙岁朝度”强调了连续三天的阴暗,仿佛岁月都被笼罩在阴郁之中。诗人通过“白日不光云头乌”和“沾衣如墨土如腐”生动地刻画了光线昏暗、泥土湿重的景象,给人以压抑之感。
“岁风况自东南来”暗示着不祥之风从东南方向吹来,预示着可能的灾害。“发书占之民有灾”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百姓可能遭受不幸的忧虑。接下来,“苦竹根边土螾动”和“棠梨稍上山蜂猜”通过自然现象,如苦竹下的蚯蚓不安和棠梨树上的蜜蜂疑虑,进一步渲染了不安的气氛。
最后两句“岂无当道问牛喘,对雪呼僮且举杯”,诗人虽然面对困境,但仍试图以饮酒解忧,反映出在灾难面前,他虽关心民生疾苦,但又无奈于现实,只能借酒暂时排遣愁绪。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岁首阴霾的景象,寓含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与无奈。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王伯存守雷州
雷阳古城濒海曲,路入炎荒奠南服。
长安万里化不流,故遣郎官领符竹。
郎官久负卓荦才,一麾五马从天来。
鸿名歘到远人耳,旆旌双引烟云开。
萦纡山县鸡声早,候火煌煌连古道。
十贤名在祠宇荒,君去还须问遗老。
我怀同舍心悠悠,夕阳望断江枫秋。
天空海阔会何日,聚首还期鳷鹊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