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伤刘复之三首·其三》
《伤刘复之三首·其三》全文
宋 / 薛季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世念吾衰久,为之恸却哀。

知言非语到,见事心开

吾道伤麟出,韶音忆凤来。

州乡桃李地,编户悲摧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悲摧(bēi cuī)的意思:形容悲伤、痛苦到了极点,心灵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和摧残。

编户(biān hù)的意思:编户是指编织竹木等材料制成的栅栏,比喻人为划定的界限或限制。

非语(fēi yǔ)的意思:非语指言,非常规的表达方式。

见事(jiàn shì)的意思:指能够凭借经验和智慧看清事物的本质,洞察事物的真相。

伤麟(shāng lín)的意思:指无意中伤害到了稀有珍贵的事物或人物。

世念(shì niàn)的意思:对世间的思考和观察

桃李(táo lǐ)的意思:指学生或后辈,也泛指学问、才能等。

吾道(wú dào)的意思:指自己的道理、原则、信仰等。也表示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受他人影响。

心开(xīn kāi)的意思:指心情开朗、愉快;形容人心胸豁达,无牵挂。

直心(zhí xīn)的意思:直接、真诚的心意。

知言(zhī yán)的意思:指明智地说话或明智的言辞。

州乡(zhōu xiāng)的意思:指乡村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薛季宣所作的《伤刘复之三首》中的第三首,表达了一种深沉的哀悼之情。诗中以“世念吾衰久”开头,流露出对世事变迁、个人情感消逝的感慨。接着,“为之恸却哀”一句,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强烈情感波动,既有痛楚又有哀伤。

“知言非语到,见事直心开”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言语与现实之间差距的理解,以及面对事物时直接而真诚的心态。这种心态在诗中显得尤为珍贵,它反映了诗人对真理和真实情感的追求。

“吾道伤麟出,韶音忆凤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个人的情感与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相联系。“伤麟”出自《礼记·檀弓下》,比喻贤人离世,这里借以表达对逝者的深切怀念;“韶音”和“凤”则是古代神话中的美好象征,代表了理想与和谐,诗人通过回忆这些美好的事物,寄托了对逝者的思念与哀悼。

最后,“州乡桃李地,编户想悲摧”两句,将情感落脚于具体的地理环境上,想象着逝者生前生活的地方,如今可能因失去他而变得悲伤。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使得哀悼之情更加细腻而深刻,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逝者的深切怀念与对生命流逝的感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逝去友人的哀思,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薛季宣

薛季宣
朝代:宋   字:士龙   号:艮斋   籍贯: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   生辰:1134~1173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号艮斋,学者称艮斋先生,永嘉(今浙江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哲学家,永嘉学派创始人。薛徽言之子。少时随伯父薛弼宦游各地。17岁时,在岳父处读书,师事袁溉,得其所学,通礼、乐、兵、农,官至大理寺主簿。历仕鄂州武昌县令、大理寺主簿、大理正、知湖州,改常州,未赴而卒。反对空谈义理,注重研究田赋、兵制、地形、水利等世务,开创永嘉事功学派先志。著有《浪语集》、《书古文训》等。
猜你喜欢

将出长安作

湖海气苍苍,并州拥大荒。

断云归弱水,乡思望扶桑。

月影官桥白,钟声禁树黄。

年年理征铎,辛苦向羊肠。

(0)

时得本师和尚归粤信·其一

忽闻匡岳信,并起玉关愁。

华表方迷鹤,鄱阳已泛舟。

关山无近梦,江汉有新秋。

一望西山色,萧条映御沟。

(0)

寿樊月藏

五綵能收战胜名,文坛今日见星精。

廿年之前河肯清,手摩帝座腾青冥。

廿年之前河便浊,徒令雪鬓甘雌伏。

万张玉弩射潮头,百里青山界寒瀑。

世波既下日星溷,多君一寸存幽独。

譬如大地发寒风,手持玉管吹深谷。

载酒不及王丹劳,读书每效阮生哭。

此念消归太傅斋,大千世界如牙排。

观河尚可探灵贶,镌石犹堪蹈月街。

今年六十从头起,一年一度春风美。

玉角麟行万点金,为君印向深云里。

(0)

寄净玄师

如何一去更无音,皓月相期空有心。

为问田中禾熟未,西风索索漏沉沉。

(0)

暮钟二首·其一

壁灯燄短冷飕飕,独坐无人未觉愁。

忽听山钟檐际落,一声声直到心头。

(0)

示老马十首·其四

汝羸我病合相怜,山寺晨钟自在眠。

赤汗已乾蹄已薄,长楸无复忆当年。

(0)
诗词分类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诗人
赵构 于石 李群玉 刘挚 段克己 张纲 陈孚 戴叔伦 宋之问 曹操 王令 俞明震 沈宜修 吴敬梓 况周颐 李咸用 蔡伸 柳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