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风俗(fēng sú)的意思:指一定地区或群体长期形成的社会习俗和风尚。
禁火(jìn huǒ)的意思:禁止火灾,预防火灾。
流落(liú luò)的意思:指人因种种原因而失去家园、财产,流离失所,无固定居所。
落来(luò lái)的意思:指事物的发展或情况逐渐变得明朗或明确。
绵上(mián shàng)的意思:形容柔软、柔和、不露锋芒。
千秋(qiān qiū)的意思:千秋,指长久的时期或长远的未来。
清明(qīng míng)的意思:指春天草木繁茂、万物复苏的时节,也指清晨的时光。
衣裘(yī qiú)的意思:指富贵、豪华的衣服。
一原(yī yuán)的意思:原始的、最初的
- 翻译
- 原本这里的风俗奇特,穿着皮毛服装的人们从绵上州流浪而来。
还未到清明节就已经禁止烟火,他们在桑树下系绳子,寄托思念千年之久。
- 注释
- 风俗:当地的传统文化或习惯。
衣裘:指古代的皮毛衣物。
绵上州:地名,可能指历史上的某个地区。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禁火:在清明节前停止燃烧烟火。
桑下:指桑树下,可能有特定的文化象征意义。
系千秋:寓意长久的思念或纪念。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黄庭坚在绵上州所见的当地风俗。首句“一原风俗异衣裘”暗示了这里的风土人情与他所习惯的有所不同,可能是指服饰或生活习惯的独特。接着,“流落来从绵上州”表达了诗人自己漂泊至此的境况,流露出淡淡的离愁。
后两句“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千秋”则具体描绘了当地的习俗。清明时节通常有禁火的习俗,但这里提前实行,可能是为了某种特殊的原因或仪式。而“还依桑下系千秋”则让人联想到古老的农事活动,如在桑树下进行的某种长期的民间传统,可能与蚕桑文化有关。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风俗细节的描绘,展现了绵上州独特的地域文化和生活气息,同时也寓含了诗人自身的漂泊之感和对当地文化的观察与思考。黄庭坚的笔触简洁而富有深意,体现了宋诗的韵味。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学诗吟十首·其三
我读渊明诗,不忍复去手。
休官四十一,不肯恋五斗。
二十三霜秋,篱下作重九。
朝亦一杯酒,暮亦一杯酒。
南北几蛙紫,能尔一醉否。
义熙所以立,寄奴幸而偶。
牧野诛独夫,夷齐尚弗取。
窃评首阳山,乃后有五柳。
五月十四日梅雨始通走笔二十韵
迩日岂无雨,东有西或无。
有亦仅鸣瓦,不肯鸣庭除。
檐声尚难滴,况望浮沟渠。
滂沱靡后继,霹雳空先驱。
山田半未莳,莳早青苗枯。
切虑旱势迫,莫办暑气苏。
去岁当此际,浙乡渺为湖。
穷冬六十日,所至雪塞途。
无乃天力竭,有如酒家垆。
瓮盎夙倾倒,遂绝来者沽。
或谓帝有赫,岂忍氓毕屠。
久蓄必大泄,勿遽宜少须。
邻寺钟鼓晦,顿与常时殊。
果即骤倾注,屋漏衣巾濡。
平明视荒园,破鞋涉泥途。
讵惜葵卉仆,但喜豆叶腴。
西溪报桥断,渡舫若小纡。
遥想农出野,蓑笠争奔趋。
吾虽乏良畴,窘饥意已纾。
天下免沟瘠,敢叹瓶无储。
《五月十四日梅雨始通走笔二十韵》【宋·方回】迩日岂无雨,东有西或无。有亦仅鸣瓦,不肯鸣庭除。檐声尚难滴,况望浮沟渠。滂沱靡后继,霹雳空先驱。山田半未莳,莳早青苗枯。切虑旱势迫,莫办暑气苏。去岁当此际,浙乡渺为湖。穷冬六十日,所至雪塞途。无乃天力竭,有如酒家垆。瓮盎夙倾倒,遂绝来者沽。或谓帝有赫,岂忍氓毕屠。久蓄必大泄,勿遽宜少须。邻寺钟鼓晦,顿与常时殊。果即骤倾注,屋漏衣巾濡。平明视荒园,破鞋涉泥途。讵惜葵卉仆,但喜豆叶腴。西溪报桥断,渡舫若小纡。遥想农出野,蓑笠争奔趋。吾虽乏良畴,窘饥意已纾。天下免沟瘠,敢叹瓶无储。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20167c70d5ae45e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