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比屋(bǐ wū)的意思:形容房屋相连或临近。
播德(bō dé)的意思:传播美德,弘扬道德风尚。
参军(cān jūn)的意思:指参加军队,成为军人。
德音(dé yīn)的意思:德音是指以德为准则,言行正直,诚实守信的声音。
分行(fēn háng)的意思:指在行列中分开或分散,指行列不整齐或人群分散。
故知(gù zhī)的意思:指旧时的朋友或旧日的知识。
户晓(hù xiǎo)的意思:指非常清楚、明白。
火种(huǒ zhǒng)的意思:指引人们做某件事情的动力或启发。
那得(nà de)的意思:表示事情不可能实现,无法达到预期结果。
岂能(qǐ néng)的意思:表示不可能或不能够。常用于反问句或否定句中,用来表达强烈的否定态度。
使者(shǐ zhě)的意思:指派出去传递消息或执行任务的人。
移文(yí wén)的意思:移动文字,指转交或传递文书或信件。
义仓(yì cāng)的意思:指为了公义和正义而舍己救人的行为。
榆皮(yú pí)的意思:指人的皮肤如同榆树皮一样黄白无血色,形容人面色苍白无血色。
政尔(zhèng ěr)的意思:政尔指的是人们在担任官职或管理事务时要谨慎小心,严守法纪,不得有丝毫疏忽和马虎。
- 注释
- 参军:指代官职,可能是地方军事官员。
幽寻:悠闲的游览或寻找。
使者:传达命令或信息的人。
移文:官方文书传递。
石蒜:一种植物,可能指代食物来源。
榆皮:榆树的皮,可食用但营养有限。
刀耕火种: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
义仓:古代设立的用于救灾的公共粮仓。
饥发:因饥荒而开仓放粮。
赈历:救济灾民的行为。
吏临:官员亲自前来发放援助。
比屋:家家户户。
难户晓:难以理解或知晓。
聊得:姑且能够。
尽吾心:表达我的全部心意。
- 翻译
- 参军离开城郭并非悠闲游历,使者传递文书宣扬美德。
石蒜和榆树皮怎能填饱肚子,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怎能承担。
为了救济饥荒,义仓政策适时开启,官员前来分发救援。
家家户户都知道这困难,我尽力而为,只希望能尽我之心意。
-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赵蕃参与赈济百姓的情景。首句"参军出郭匪幽寻"表明他并非只为个人游历,而是肩负着传播恩惠的使命。"使者移文播德音"进一步强调了他作为官员传达政府善意的角色。
接下来的两句"石蒜榆皮那得饱,刀耕火种岂能任"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艰辛,人们依靠粗陋的食物和原始的农耕方式勉强糊口。诗人意识到,仅靠这些无法解决饥荒问题,因此"义仓政尔因饥发",决定启用义仓来救济灾民,"赈历兹焉遣吏临",派遣官吏亲自监督发放。
最后两句"比屋故知难户晓,分行聊得尽吾心"表达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深深同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哪怕只是分发物资,也能稍稍缓解他们的困苦,体现了他的仁爱之心和责任感。
整首诗通过叙事和抒情,展现了宋代官员在灾荒中的责任与担当,以及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