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
土下蝼蚁餐,但□□□□。
□□□□□,平章自埋却。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梵志的《回波乐》之三十七,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回波乐”其三十七中,诗人以一种超脱世俗的态度,探讨了生命的短暂与死亡的必然性。首句“生来不记姓”,暗示生命之初的无知与纯净,接着“死去不知名”则描绘了死亡后的无从知晓,表现出对生死过程的淡然态度。接下来的“终归一聚尘,何用深棺椁”两句,直指人生的最终归宿——化为尘土,强调了生命的最终消逝,并质疑了人们对于死后物质世界的过分追求,认为这些奢华的丧葬仪式并无实际意义。
“土下蝼蚁餐,但笑他人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生命的渺小与世间的忙碌无常。蝼蚁在土下享受着腐烂的尸体,而地上的人们却为了逝者的安息而忙碌不已,这种对比讽刺了人类行为的荒谬与虚妄。最后,“平章自埋却”一句,似乎是对前文的总结,表明了诗人对于生死问题的独立见解——与其追求外在形式的完美,不如内心平静地面对生死,实现自我内心的安宁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王梵志对于生命本质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世俗观念的批判与超越,体现了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艺术魅力。
胜地惜轻别,短筇成後游。
门呀一境异,木落四山秋。
野鸽翔深窦,蟠蛟擅古湫。
栈危萦峭壁,桥迥跨奔流。
白雨穿林至,腥风卷地浮。
真成起衰病,不但洗孤愁。
登陟知难再,吟哦为小留。
回头即万里,雪满戴溪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