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欤著定会陔录,梭象终输与遁翁。
《正月十九日四更起读朱文公年谱至天大明赋十二首·其八》全文
- 翻译
- 孟子与告子辩论内外之理,
汉王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霸业。
- 注释
- 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告子是他的名或别号。
汉王:指刘邦,西汉开国皇帝。
项王:指项羽,楚汉战争中的重要人物。
雌雄:比喻胜负、高低,这里指争霸权势。
著定:确定,裁定。
会陔录:会辑的名录,这里可能指历史典籍或功绩记录。
梭象:古代围棋术语,这里比喻争胜者。
遁翁:隐士的称呼,这里可能指某位在学术或历史评价中占据优势的人物。
- 鉴赏
这是一句富含历史信息和哲理的诗句,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学养和对历史事件的独到见解。
“孟子告子辨内外”,这里借用孔子的弟子孟子之名,强调的是区分事物的本质与表象,内在与外在的辩证关系。孟子主张性本善,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这里可能是在讨论儒家思想中关于人性的高尚追求。
“汉王项王争雌雄”,这一句则是对历史事件的提炼。汉朝开国皇帝刘邦与楚霸王项羽之间的争斗,象征着权力的转移和英雄辈出的时代特点。这场争斗最终以刘邦的胜利告终,建立了长达四百年的汉朝。
“谁欤著定会陔录”,这里的“谁”可能是指历史的评价者或是诗人自问。"著定"意味着记录和确立,而"会陔录"则可能是指对历史事件的总结和记载。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评价的思考,强调了对历史正确理解的重要性。
“梭象终输与遁翁”,这一句则充满了哲理。"梭象"可以理解为时间的流逝,而"终输"则是指最终的归宿或结果。"遁翁"一词则常用来形容隐居之人,这里可能暗喻着历史人物在功成名就之后的退隐,或者是在世事纷争后的超脱。
总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深厚文化底蕴,也表达了一种对历史事件和哲理的深刻洞察。它通过对古代圣贤与英雄争霸史实的提炼,探讨了人性、权力转移以及时间流逝等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历史与宇宙本质的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