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安车(ān chē)的意思:指为某人或某事提供安全保障。
尘路(chén lù)的意思:指行人车马经过的道路上扬起的灰尘。
持禄(chí lù)的意思:指担任官职,享受俸禄。
飞章(fēi zhāng)的意思:指急件、紧急信件。
归棹(guī zhào)的意思:指船只返回原港口,比喻归还、归宿。
华省(huá shěng)的意思:华丽的省略
几何(jǐ hé)的意思:指形状、图案等相互配合、相互协调。
精神(jīng shen)的意思:指人的意志力、毅力和精神状态。
京尘(jīng chén)的意思:指京城的尘埃,比喻名利繁华、权势富贵的世俗之事。
老先(lǎo xiān)的意思:老先指的是年纪比较大的人,也可以用来形容年长者的先见之明和智慧。
乞身(qǐ shēn)的意思:指为了某种目的或利益而主动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身体。
区区(qū qū)的意思:微小、不起眼的样子
容易(róng yì)的意思:形容事情非常容易,就像翻手掌一样简单。
司刑(sī xíng)的意思:司刑指的是执掌刑罚的官员或机构,也可以指代法律和司法机关。
勇退(yǒng tuì)的意思:指在适当的时候主动退下来,表示对自己能力和地位的自信和决心。
有志(yǒu zhì)的意思: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自惭(zì cán)的意思:感到自愧不如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韦骧所作的《送莫和中刑部致仕归吴兴》。诗中描绘了对即将退休归隐的老友莫和中的深情送别与赞美。
首句“司刑华省健精神”,赞扬莫和中在官场上的精神风貌,即使在高官显位,依然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接着,“容易飞章便乞身”一句,点明了莫和中主动请求退休的决定,表现出其对官场的淡泊和对个人生活的向往。
“未老先休多有志,似君勇退几何人”两句,高度评价了莫和中提前退休的勇气和决心,认为这种行为在当今社会中极为罕见,体现了他对生活态度的独特见解。
“安车渐远京尘路,归棹仍追霅水春”描绘了莫和中离开官场,踏上归隐之路的情景。他乘坐安逸的车辆远离喧嚣的京城,乘船顺流而下,追寻着霅溪两岸的春色美景。这不仅展现了他归隐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最后一句“而我区区尚持禄,自惭乡境谩为邻”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仍在官场忙碌的感慨,以及对老友莫和中归隐生活的羡慕之情。诗人自谦地表示,自己虽也持有官禄,但内心却羡慕莫和中能够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甚至有些自责,因为自己并未能像他一样,享受到远离尘嚣的宁静与快乐。
整首诗通过对莫和中退休归隐生活的赞美与向往,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官场与隐逸生活态度的思考与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自灵岩登天平山次柳道传韵
茫茫勾吴墟,旷远似淮甸。
遇胜有山林,栖禅遗古院。
其教本空寂,身世等飞电。
是间多开士,名列方外传。
奉先反见托,图以安吾竁。
衣冠高平后,选席慎所荐。
坐令一山灵,示现瞿昙面。
白云深复深,香火同致奠。
兼乃突众峰,百年足游衍。
到山每恨迟,出山岂无恋。
肩舆惯崎岖,未让逆流牵。
石秀境益奇,峰回路频转。
绿阴清旦繁,香草发幽茜。
心赏胜花时,谁夸众色绚。
盘纡上灵岩,午供出僧面。
肯为口腹留,颇慰仆夫倦。
昔是歌舞场,歈音想清啭。
只今钟梵居,放怀得往践。
参差丹碧丽,结构衣绝巘。
阴崖露未晞,风叶洒微泫。
汲井讶高原,歇思当三咽。
弱冠曾此来,知复几霜霰。
苔碑难尽读,髣髴经再眄。
行乐信及时,坐成避鸿燕。
西日轮未侧,尚虑云物变。
下坡仍相逐,健武觉尔便。
俄然涵空胜,掩冉不可见。
兀兀渎上归,怅望云中殿。
飞翮亦已还,瞥眼急于箭。
登舟舍山乘,凉飔袭葵扇。
固知生已浮,来者政如禅。
方是即已非,偶言遂成谚。
酒徒人所厌,诗豪还类狷。
兹会近殊无,座有儒林卞。
《自灵岩登天平山次柳道传韵》【元·钱良右】茫茫勾吴墟,旷远似淮甸。遇胜有山林,栖禅遗古院。其教本空寂,身世等飞电。是间多开士,名列方外传。奉先反见托,图以安吾竁。衣冠高平后,选席慎所荐。坐令一山灵,示现瞿昙面。白云深复深,香火同致奠。兼乃突众峰,百年足游衍。到山每恨迟,出山岂无恋。肩舆惯崎岖,未让逆流牵。石秀境益奇,峰回路频转。绿阴清旦繁,香草发幽茜。心赏胜花时,谁夸众色绚。盘纡上灵岩,午供出僧面。肯为口腹留,颇慰仆夫倦。昔是歌舞场,歈音想清啭。只今钟梵居,放怀得往践。参差丹碧丽,结构衣绝巘。阴崖露未晞,风叶洒微泫。汲井讶高原,歇思当三咽。弱冠曾此来,知复几霜霰。苔碑难尽读,髣髴经再眄。行乐信及时,坐成避鸿燕。西日轮未侧,尚虑云物变。下坡仍相逐,健武觉尔便。俄然涵空胜,掩冉不可见。兀兀渎上归,怅望云中殿。飞翮亦已还,瞥眼急于箭。登舟舍山乘,凉飔袭葵扇。固知生已浮,来者政如禅。方是即已非,偶言遂成谚。酒徒人所厌,诗豪还类狷。兹会近殊无,座有儒林卞。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99267c6c43d82f50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