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踟蹰(chí chú)的意思:犹豫不决,迟疑不定
吹送(chuī sòng)的意思:指吹拂送送,轻轻地吹送。
东阳(dōng yáng)的意思:指形容人或事物极具才华、出类拔萃。
噩梦(è mèng)的意思:指令人害怕或不愉快的梦境,也可指令人感到恐惧或困扰的事物。
烽火(fēng huǒ)的意思:指战争或战乱时期,战火四起,烽烟弥漫的景象。
何似(hé sì)的意思:表示与之相比或相似的事物相差很远,形容差距非常大。
家门(jiā mén)的意思:指家庭、家族门户,泛指家庭或家族的利益和荣誉。
江南(jiāng nán)的意思:江南是指中国南方的江苏、浙江一带,也用来形容美丽的南方风景。在成语中,江南多指江苏、浙江一带的地域。
旧家(jiù jiā)的意思:指旧时的家庭、故乡或旧时的家族。
连天(lián tiān)的意思:高耸入云的样子,形容极高或极多。
门馆(mén guǎn)的意思:指门门户户,泛指各种建筑物。也用来形容机构、组织等。
模糊(mó hu)的意思:形容事物不清晰、不明确,不容易辨认或理解。
破瓦(pò wǎ)的意思:破瓦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事物残破不堪、破烂不堪。
阳子(yáng zǐ)的意思:阳光之子,指聪明、机智、开朗的人。
远信(yuǎn xìn)的意思:指通过书信或其他间接方式传递的消息。
子姓(zǐ xìng)的意思:形容人的品行或性格像儿子一样孝顺,尊敬长辈。
烽火连天(fēng huǒ lián tiān)的意思:形容战火连绵不断,战争异常激烈。
- 鉴赏
这首《采桑子》由清代诗人周之琦所作,描绘了一幅凄凉而深沉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战争与离乱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暮笳吹送江南怨”,开篇即以“暮笳”这一意象,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氛围,仿佛晚风中传来的号角声,将江南的哀怨之情吹送到远方。这句不仅点明了时间(傍晚),也暗示了地点(江南),以及情感基调(哀怨)。
“远信模糊”,紧承上句,进一步描绘了战乱时期通信的困难与不确性。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一封远去的书信变得模糊不清,难以传递确切的信息,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距离。
“噩梦踟蹰”,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社会的动荡联系起来,通过“噩梦”这一形象化的描述,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恐惧和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在现实与梦境之间徘徊,无法找到安宁。
“烽火连天照海虞”,烽火是古代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手段,此处“连天”二字,形象地描绘了烽火遍布整个天空的景象,预示着战争的激烈与广泛。同时,“照海虞”则强调了烽火的光芒甚至可以照亮大海,显示出战争的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
“旧家门馆知何似,断柳啼乌”,这两句将视角转向了战争中的家园。曾经繁华的门馆如今只剩下断柳,乌鸦在枝头哀鸣,形象地展示了战争对家园的破坏和人们生活的苦难。这里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变化,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变迁和战争带来的悲剧。
“破瓦奔狐”,进一步描绘了战争后的荒凉景象。破败的瓦片四处可见,狐狸等野兽四处觅食,不再有人烟。这一场景既是对战争破坏力的直接展现,也是对人性与自然和谐共处状态被打破的深刻反思。
“留得东阳子姓无”,最后一句以“东阳子姓”作为结尾,可能指的是东阳地区的百姓。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战争中无辜平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对社会秩序的彻底破坏。
整体而言,《采桑子》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意象和情感的层层递进,深刻揭示了战争给社会和个人带来的巨大创伤,展现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罪恶的批判。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立春日过荐福寺
一岁还随一岁来,立春人日竞相催。
细细谷风能破冻,熙熙习俗似登台。
初阳弄色明高柳,残雪留寒伴落梅。
淮北风光元自好,壮心摧谢不胜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