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处恨,已解入筝弦。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寒 食 戏 赠 唐 /柳 中 庸 春 暮 越 江 边 ,春 阴 寒 食 天 。杏 花 香 麦 粥 ,柳 絮 伴 秋 千 。酒 是 芳 菲 节 ,人 当 桃 李 年 。不 知 何 处 恨 ,已 解 入 筝 弦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春阴(chūn yīn)的意思:指春天阴沉、多云的天气。
芳菲(fāng fēi)的意思:指花草的香气浓郁,形容春天花开时的美景。
寒食(hán shí)的意思:指寒食节,也指寒食节期间的寒食禁火。
何处(hé chǔ)的意思:指不确定的地方或未知的位置。
柳絮(liǔ xù)的意思:柳絮指的是柳树开花后飞舞的细小棉絮,比喻言语或文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也形容人的情绪或行为反复无常。
麦粥(mài zhōu)的意思:指简单粗陋的饭食或生活条件。
食天(shí tiān)的意思:指贪图享受、奢侈,不知节制。
桃李(táo lǐ)的意思:指学生或后辈,也泛指学问、才能等。
阴寒(yīn hán)的意思:形容气候寒冷、阴冷。
桃李年(táo lǐ nián)的意思:指桃树和李树的年份,比喻人们的学问、才能在某个时期内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 注释
- 春暮:晚春。
寒食天:清明时节(寒食节后的一天)。
杏花:早春开放的花朵。
麦粥:用麦子煮成的粥。
柳絮:柳树种子的白色绒毛。
鞦韆:中国传统儿童游戏用具,类似秋千。
芳菲节:指春天百花盛开的时候。
桃李年:指年轻人的年龄,桃李比喻学生。
恨:哀愁或遗憾。
筝弦:古筝的弦线,这里指代音乐。
- 翻译
- 暮春时节来到江边,天气阴沉似寒食天。
杏花香气弥漫在麦粥中,柳絮飘飞陪伴着孩子们荡秋千。
在这个花朵盛开的季节,人们正当青春年华。
无从知晓何处的哀愁,却已化作琴弦上的旋律。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边塞的图景,抒发了诗人对远方思念之情。首句“春暮越江边”设定了场景,暮春时节,江边的景色迷离而淡雅。紧接着“春阴寒食天”写出了天气的寒冷和阴沉,以及时间的流逝。
第三、四句“杏花香麦粥,柳絡伴鞦韆”通过对比手法,将自然界的美景与人间的情感相结合。杏花的芬芳象征着春天的生机,而麦粥则是日常生活中简单而温暖的食物;柳絡(即柳絮)轻盈飘逸,与鞦韆(古代一种交通工具)的行走相随,暗示了旅途中的孤独与寂寞。
“酒是芳菲节,人当桃李年”则是在表达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感慨。芳菲节指的是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而桃李年指的是青年时期,这里强调了人生最宝贵的岁月应与自然界的繁盛相匹配。
最后两句“不知何处恨,已解入筝弦”表达了诗人的深沉情感。筝是古代的一种弦乐器,而筝弦则代表着音乐和艺术,这里暗示着诗人将内心的忧伤与思念化作音乐,通过艺术来抒发不尽之情。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边塞景色的描绘,以及对食物、花朵等日常事物的情感寄托,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同时,这也反映出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界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之中的高超艺术造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游月岩诗
赫日方正中,忽见第二月。
老木盘硬枝,扶疏真桂叶。
烟云成显晦,弦望靡盈阙。
初无大小馀,可以历没灭。
但能照行人,千古此山侧。
却笑天上轮,昼夜不停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