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马东城下,缘堤踏浅沙。
灌木阴三亩,奔泉响万车。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送别友人后,在东城下歇马,沿着堤岸漫步至浅沙边的情景。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与感悟。首句“歇马东城下”,简洁地勾勒出送别场景,马儿在东城下停歇,预示着离别的氛围。接着,“缘堤踏浅沙”则将读者带入到行走于堤岸、脚踏细沙的动态画面中,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伤感的氛围。
“长因送客日,屡得到僧家。”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情感,说明诗人经常在送别友人的日子里,来到僧侣居住的地方,暗示了诗人可能有着深厚的禅宗信仰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通过“僧家”这一意象,诗人表达了对超脱世俗、寻求内心平静的追求。
“灌木阴三亩,奔泉响万车。”这两句转而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然景象。三亩灌木丛中,绿意盎然,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几分生机。而远处奔流的泉水声,则仿佛是大自然的乐章,与之相呼应的是“万车”的声音,这里或许是对繁忙尘世的隐喻,与自然界的和谐形成对比。
“晚来檐溜断,天际散红霞。”最后两句以时间的变化收束全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景色。檐下的水流停止了,象征着一天的忙碌结束,而天际的红霞则预示着新的开始。这样的结尾,既是对一天时光的感慨,也寄托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期待和憧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以及对离别与重逢之间复杂情感的深刻体悟。
驱车涞水道,野旷风萧萧。
日出岚雾敛,村木森寒条。
冻雀三五群,依依栖霜朝。
晚穗收穫尽,饥寒苦无聊。
啾唧如鸣悲,春阳愁正遥。
野鹤翔高空,清唳响云韶。
霜翎耐严冬,稻粱不可招。
或时敛翮下,千尺长松梢。
俯视众寒雀,嗟哉尔徒劳。
张饮春江湄,送此倦游客。
冠盖何营营,临行纷赠策。
吴人感恩深,攀路随充斥。
行藏固由命,但为公论惜。
楩楠弃中野,兰荪槁深泽。
良时难再遇,杳然山海隔。
黄鸟嘤其鸣,青骊逝安适。
浮云忽归山,霖雨不成滴。
湛湛长江水,粲粲水中石。
风波汨其泥,所遇非故迹。
惟其有本性,居然自清白。
勿以穷自卑,徽音慰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