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全不缺,莫知所贶。猗皇至圣兮,至俭至明。
- 翻译
- 赞颂那无比神圣的君王,他拥有极致的慈爱与仁德。美德如泉涌般遍布,这恩泽究竟多么深远。
他没有丝毫的缺陷,无人能完全了解他的赐予。赞颂那无比神圣的君王,他极为节俭且英明。
他的教化如河水般流淌,这影响有多广泛呢。不倨傲也不炫耀,无人能测度他的极限。
- 注释
- 猗皇:对神圣君主的尊称,表达极高的敬意。
至圣:极其神圣。
至惠至仁:极其仁慈和仁爱。
德施:施以德政。
蕴蕴:形容德泽深广的样子。
不全不缺:没有任何缺失,完美无瑕。
莫知所贶:没有人能完全知道或衡量他所赐予的好处。
至俭至明:极为节俭且非常明智。
化流:教化流传。
瀛瀛:形容广泛传播的样子,如同水流遍地。
不虢不赩:不傲慢、不炫耀,'虢'通'傲','赩'为炫耀之意。
莫知其极:没有人能知道他的影响力或美德的极限。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君主的理想形象,通过对“猗皇”的四次赞颂,展现了其至高无上的德行与智慧。每两句构成一个层次,从外在的德行为之施展开到内在的品质描述,再到德化的广泛流布和深不可测的境界。
“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这一句直接点出“猗皇”的神圣与至上的美好,同时赋予了“惠”和“仁”的特性,是理想君主应有的品质。
接着,“德施蕴蕴,蕴蕴如何。”通过重复“蕴蕴”来强调其德行的深远和无尽,如同滚滚江水,不知其终极。这里的“如何”表达了一种对君主德行难以衡量、不可思议的情感。
然后,“不全不缺,莫知所贶。”这句话传递出一种平衡与适中的理念,即使得君主的德行为没有过度也无所缺失,恰到好处。这里的“莫知”和前面的“如何”相呼应,都在强调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
再下一句,“猗皇至俭至明。”又一次肯定了君主的圣明与节俭,这里的“至俭”突显出理想中的节约自持,反映了一种高尚的品质要求。
紧接着,“化流瀛瀛,瀛瀛如何。”这里的“化流”形象强烈,表达了君主德行如同江河般广泛地流传开去,而“瀛瀛如何”又一次体现了对这种德行为深远影响难以言说的赞叹。
最后,“不虢不赩,莫知其极。”这句话再次强调了君主德行的无边际,无论是外在表现还是内在品质,都达到了无法衡量的境界。这里的“莫知”与前文呼应,再一次突出了对君主德行为高不可攀的敬畏。
这首诗通过反复使用“猗皇至圣兮”、“至惠至仁”等词汇,以及“蕴蕴如何”、“瀛瀛如何”、“莫知所贶”、“莫知其极”的重复与呼应,营造出一种崇高、神圣不可企及的氛围。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在强调君主德行的完美无瑕和超凡脱俗,这种赞颂手法体现了古代中国文学中对理想君主形象的一种典型塑造。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闻建寇逼境携家将由乐沙县以如剑浦
我来寓杉江,客馆未煖席。
纷然群盗起,环境暗锋镝。
束装呼仆夫,又复事远适。
峨峨章源岭,峻峭初未识。
攀援仅能进,十步九倾侧。
风吹雾雨冰,草木尽矛戟。
朝登暮始降,落日半天赤。
儿童饥屡啼,徒御疲已极。
薄游玉华洞,庶可稍休息。
东郊遽不开,蜂蚁迭吞食。
避寇如避弩,吾敢惮行役。
驱车适沙阳,颇喜田野辟。
虽经兵火馀,邑屋幸如昔。
旧游疑梦中,一一有遗迹。
寓轩存佛宫,脩竹自春色。
峥嵘凝翠阁,尚对七峰碧。
故人皆避地,谁与道胸臆。
理舟剑浦行,稍就宽旷域。
溪流正湍暴,恶子亦充斥。
脱身险阻中,恊济藉众力。
吟哦杜陵诗,妙语皆中的。
丧乱古今同,临风意如织。
《闻建寇逼境携家将由乐沙县以如剑浦》【宋·李纲】我来寓杉江,客馆未煖席。纷然群盗起,环境暗锋镝。束装呼仆夫,又复事远适。峨峨章源岭,峻峭初未识。攀援仅能进,十步九倾侧。风吹雾雨冰,草木尽矛戟。朝登暮始降,落日半天赤。儿童饥屡啼,徒御疲已极。薄游玉华洞,庶可稍休息。东郊遽不开,蜂蚁迭吞食。避寇如避弩,吾敢惮行役。驱车适沙阳,颇喜田野辟。虽经兵火馀,邑屋幸如昔。旧游疑梦中,一一有遗迹。寓轩存佛宫,脩竹自春色。峥嵘凝翠阁,尚对七峰碧。故人皆避地,谁与道胸臆。理舟剑浦行,稍就宽旷域。溪流正湍暴,恶子亦充斥。脱身险阻中,恊济藉众力。吟哦杜陵诗,妙语皆中的。丧乱古今同,临风意如织。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21167c7015f3a340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