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丝成一机,丝丝各有端。
但云粗者绤,精者为罗纨。
或复众弃之,讵即蒯与菅?
这首诗以“读书偶得示妹陈文学继揆五章(其三)”为题,出自清代诗人姚燮之手。全诗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如织布、穿衣等,巧妙地引出对知识、真理追求的深思。
首句“寄想偶述作,罔非阅历言”,开篇点明了诗歌是作者在日常思考中偶然记录下来的心得体会,这些体会都是基于个人的生活经验。接着,“集丝成一机,丝丝各有端”形象地比喻知识的积累如同将一根根细丝编织成布匹,每根丝都有其独特的起点和终点,象征着知识的来源和发展的过程。
“千人皆被衣,不究衣之原”指出人们普遍穿着衣物,却很少去探究衣物的制作过程和材料来源,暗示了人们对知识的接受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理解。接下来,“但云粗者绤,精者为罗纨”进一步阐述了知识的层次性,强调了知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一物众所竞,真识求尚难”则揭示了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人们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难以获得真正的认识。最后,“或复众弃之,讵即蒯与菅?”以反问的形式,提出了一些被大众忽视的知识或观点,提醒人们要保持开放和批判性的思维,勇于探索未知。
整首诗以浅显易懂的语言,表达了对知识获取和理解的深刻思考,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好奇心,不断探索和学习,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
万山围一城,闽粤此钥锁。
一岩瞰城立,一佛踞岩坐。
旁立古女仙,遣容何婀娜?
传闻昔争墩,此语恐未果。
如何岩巅石,莲印遍磊砢。
入岩岩转深,岩势侧而椭。
岩居金色身,炉烟袅古火。
岩腹蓄乳泉,时作天花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