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翁今已矣,犹有未刊诗。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友 人 见 借 放 翁 绝 笔 宋 /叶 茵 放 翁 今 已 矣 ,犹 有 未 刊 诗 。阅 稿 无 三 豕 ,还 书 欠 一 鸱 。听 儿 弦 诵 罢 ,留 客 笑 谈 时 。发 越 吟 边 思 ,心 香 答 所 知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边思(biān sī)的意思:边界之外的思考或思维
发越(fā yuè)的意思:形容能力、成就逐步超过以前的水平。
还书(huán shū)的意思:归还借出去的书籍或文物。
留客(liú kè)的意思:指待客人或留宾客住下来不走。比喻用好的条件和服务留住客人。
三豕(sān shǐ)的意思:三只猪
所知(suǒ zhī)的意思:所了解的知识或情况。
弦诵(xián sòng)的意思:指琴师弹奏琴弦,表达出深情款款的音乐。比喻读书声音动听,有感染力。
笑谈(xiào tán)的意思:指轻松愉快的谈笑,不以认真或严肃为目的的谈话。
心香(xīn xiāng)的意思:形容人的内心纯净、高尚、美好。
已矣(yǐ yǐ)的意思:已经结束或已经完了
一鸱(yī chī)的意思:指一个人非常懒散,没有任何进取心和努力的精神。
越吟(yuè yín)的意思:指诗人在吟咏时,情感激发,越吟越发自然流畅。
- 翻译
- 陆游已经老去,但仍有许多未发表的诗作。
他审阅文稿时极其仔细,连三个错字(古时认为猪误三字为‘三豕’)也察觉不到,归还书籍时还少了一只猫头鹰(‘一鸱’)。
听着孩子诵读完毕后,他会留客人一起欢笑交谈。
他的思绪飘向吟咏诗歌的地方,心中充满敬意回应那些了解他的人。
- 注释
- 放翁:陆游的别称。
犹:仍然。
未刊诗:尚未发表的诗篇。
刊:出版,发表。
阅稿:审阅稿件。
三豕:古代对错误的代称,比喻极少的错字。
欠一鸱:形容极其细心,连一只猫头鹰(象征遗漏)也不放过。
弦诵:弹奏弦乐器和诵读,指学习或教学。
笑谈:欢笑交谈。
吟边思:在吟诗的环境中引发的思绪。
心香:内心深处的敬意或感激之情。
答所知:回应那些了解他的人。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女词人叶茵的作品,表达了对已故诗人的怀念和赞美之情。"放翁今已矣,犹有未刊诗"一句直接点出了诗中的主题,即放翁虽然去世,但他留下的未发表的诗篇依然存在,显示出诗人对文学传承的尊重与期待。
接下来的"阅稿无三豕,还书欠一鸱"则是用古代编辑校订图书时常用的比喻,意指在审视放翁未刊诗作时,那些精美的词句和章节就像珍贵的三豕(传说中的一种神兽,以洁白著称)一样稀少,而那些尚需修正之处则如同欠缺一只鸱(古代书写时用来比喻文字的错误或不足),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友人的敬意和对其文学遗产的珍视。
"听儿弦诵罢,留客笑谈时"这两句则转换了情境,将读者带入一种温馨的场景:在孩子们朗诵放翁诗作之后,主人留住宾客,一起微笑着交谈,这不仅是对逝者的怀念,也是对其文学生命力的赞颂。
最后两句"发越吟边思,心香答所知"则深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发越"指的是长江流域一带,而"吟边思"则是在这种地理环境中吟咏放翁之诗,借以抒发自己的边塞思念。而"心香答所知"则是用一种比喻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对朋友、对文学的理解和回应,这里的"心香"象征着纯洁而深厚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逝者放翁未刊诗作的赞美,以及对其文学遗产的珍视,展现了作者叶茵的深情怀念和对友人精神世界的致敬。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